当前位置: 首页
> 诸暨市人大网 > 监督工作 > 视察调研
> 正文
关于健康诸暨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来源:诸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7-11-15 17:40浏览次数: [ ]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一、前阶段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健康诸暨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健康服务不断改进。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等覆盖城乡的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双下沉、两提升”、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和民资办医、医保支付、药品供应等制度改革步步深入;“两癌”筛查列入市惠民实事工程,并在全市有序推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有力推进;健康管理、智慧医疗等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

二是健康环境持续改良。“五水共治”“五气合治”等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有序推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有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势推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生产消费安全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公共安全环境持续向好。

三是健康生活日益改善。健康促进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健康教育日渐重视,人民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全民健身工程有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陆续增加,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健康业态不断涌现,健康养生、健康习惯渐成风尚,人民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是健康建设工作进度不够快。健康诸暨总体部署启动缓慢、滞后。实施计划中的具体目标任务尚未细化分解,时间进度尚不明确,人员责任尚未具体落实;督查、协调工作机制及考核评价办法等相关制度也未实质性到位。

二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够强。“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城乡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比较突出,社区医疗点服务能力不足;分级诊疗的机制优势仍未充分发挥,“双下沉、两提升”实质性成效不够明显;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应急救护能力离群众期盼尚有距离。

三是健康产业发展水平不够高。创新载体不足,产品种类较少,产业层次偏低;有机食品、保健品、健康器械、养老服务等领域均缺少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产业集聚和延伸度不高。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加快建设健康诸暨,是更高水平率先建成全面小康标杆县市的题中之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精神,践行“共建共享,全面健康”战略主题,切实抓好健康诸暨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

一要构筑健康教育体系。健全以居民为主要对象的社区健康教育,加强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学校健康教育,完善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核心的专业健康教育,坚持以新闻宣传单位为主体的传媒健康教育,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健康教育。发挥教育主体优势作用,根据对象确定教育重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合理分工、各显其能,切合实际、注重实效,努力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和社会应急救护技能,培养健康生活意识,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二要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官方发布膳食指南,重点解决微量元素缺乏、油盐摄入过多、营养不足与过剩等问题;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的营养健康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及健康餐厅建设;开展控烟限酒、安全性行为和毒品、网瘾危害教育。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专业化心理疏导救援与危机干预。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积极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全面促进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

三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统筹步道、骑行道、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运动场地等健身设施建设,公共体育场地免费开放,建设城乡15分钟健身圈。因地制宜,积极打造呼应群众期盼、彰显诸暨人文特色的健康活动载体,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赛事、健身运动;支持各种社会健康养生活动,鼓励和引导市民踊跃参与,扩大健身活动覆盖面,不断提升市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二)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健康服务

一要着眼“防”。健全全覆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机构规范化和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逐年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助,积极开展重点项目服务。坚持综合防控传染病、慢性病、恶性病、常见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早防、早查、早治,尽力做到不发病、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努力实现全人群、全周期健康管理。改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完善扶助和服务方式,倡导优生优育,优化人口结构。

二要着力“治”。健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化,从全域和整体上实现“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了病”,形成就近便利的医药卫生服务圈。加大医疗资源的供给和均衡配置。完善医疗机构空间布局规划,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引进优质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办医,有效扩大门诊急救、医生护士、设施设备、床位车辆等资源供给。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继续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双下沉、两提升”、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实现市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改进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化,提升医疗质量指标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同质化程度;规范医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增加患者就医获得感。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广中医治未病和非药物疗法等适宜技术,推行中医药健康保障模式,继续推进中医药进社区、村。

三要着心“护”。加强重点人群、特殊群体的健康服务。守护母婴健康,加强儿科建设,加大妇幼常见病筛查项目覆盖率,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维护残疾人健康,为低收入、重度残疾人士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优先服务和医疗救助,做到“弱有所扶”。养护老年人健康,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进社区、家庭,健全与养老机构合作制度,推进医养结合,提供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做到“老有所养”。

(三)加强环境治理,建设健康环境

一要加强城乡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努力使生活生态环境不损害人。继续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合治”,深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治理,提高水质和空气质量优良率;有序推动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实施农田化肥减量和农药控害增效,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和污泥,提高无害化处置率和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全面实行水、气、土、废等污染源监测监控及应急处置。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开发森林休闲养生,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卫生城镇、村、户创建,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建设健康城镇。

二要加强生产消费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努力使生产消费环境不危害人。开展防范生产、消防、生物、职业病等安全风险教育,筑牢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治两条防线,增强事件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数和人员死亡率。构筑职业病防治协作机制,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防控责任,开展重点职业病专项治理,严格执行体检和工伤保险制度,提高职业危害检测率和职业健康检查率。加强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追溯机制;实施“阳光厨房”和农村家宴中心标准化工程,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加大检测和执法力度,减少意外中毒和消费品危害,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抽检、追溯和风险管控覆盖率。

三要加强社会公共环境卫生重点整治,努力使社会公共环境不伤害人。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增加交通安全防护设施,治理安全隐患,严格安全管理,努力降低道路万车死亡率。开展全民消防安全教育,健全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提高应急能力,减少火灾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致伤、致死。加强社会治安群防群治,阻止矛盾升级和意外伤害发生。重视学校、医院、办公区、运动场、娱乐场、游泳馆、商场等公共场所以及群体聚会、户外活动的人身安全和卫生安全防范救助,减少意外事故和人为事件对人体安全和健康的伤害。

(四)加大制度供给,完善健康保障

一要健全完善医保制度。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社会慈善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保体系。提高基本医保统筹能力和保障水平,提高人群覆盖率;巩固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逐步提高筹资和救助水平,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稳步发展商业保险,促进医养机构与商业保险合作,鼓励企业、个人参保。

二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保、医疗、医药、医院、医生、中医“六医”统筹,推进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和完善基本医卫制度。继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扎实提高服务实效和服务覆盖率;健全“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推进医联体建设,探索医院集团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模式,组建市域医共体;加快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医保支付方式、药品集中采购和综合监管等改革;继续推进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建设,建立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和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带动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医疗共享中心建设。

三要加快健康人力资源建设。加快建立医学人才供需平衡、培养引进机制。以“急用、实用、适用”为底线,摸底调查现有人才状况,编制人才需求目录清单。引进、招聘和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和新兴服务业人才,既要把优秀人才“引进来”重用,又要把适用人员“送出去”进修;既要把基层医护人员“叫上来”培训,又要把上层医护人员“放下去”支医。利用全科医学联盟等载体,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务人才培训,逐步形成“基层全,上层专”的人才格局。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建设“医联体”、“医共体”等载体,建立全市编制统筹安排、人员统一调配的人员管理制度,创新流动服务、多点执业等服务方式,加大医护人员交流力度,结合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改革,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击涉医违法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五)拓展健康业态,发展健康产业

一要提供产业政策支持。抓紧编制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主导目录,聚焦“医、养、健、食”,引进并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产业领域,吸引产业资本投资。

二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本地行业优势,打通产业融合通道,促进健康产业与养生保健、旅游休闲、运动健身、健康食品及互联网融合发展,催生新型服务业态。建立“医、养、健、食”产业融合基地,形成产业特色。

三要寻求产业拓展延伸。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寻找与健康结合点,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延伸产业链,依托珍珠、香榧、袜子等特色产品,衍生保健产品、营养食品、体育用品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六)强化组织实施,落实健康建设

一要强化统筹协调。政府作为建设主体,要总体部署,统筹协调,把健康诸暨创建工作同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城市、食安城市、森林城市、平安县市等各类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指导和督促各级各部门组织实施。要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明确重点任务,落实主体责任,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督查,对应指标上下联动考核。牵头单位要主动协调,责任单位要积极配合,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要强化政策支持。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规划、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制定推动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健全卫生与健康的投入机制,承担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责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市场在非基本领域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筹资机制。

三要强化宣传引导。要向广大党员和群众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论述,让人民群众理解、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积极宣传健康诸暨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投身建设,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宣传健康诸暨建设的内容要求、计划部署以及取得的成果和成效,深化改革带来的红利和实惠,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通过广泛持续地宣传健康科学知识,提高群众健康素养,促进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为健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健康诸暨全方位推进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