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暨阳动态

高水平建设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强市

2020-08-03 14:0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日报

中共诸暨市委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强市的决定

(2020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诸暨市第十六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诸暨市第十六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绍兴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结合诸暨实际,系统研究了人才强市、创新强市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高水平建设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强市,在全省建设“重要窗口”中走在前列

1.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目标新定位,按照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绍兴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叠加战略机遇期,深化“与杭同城”发展战略,把人才强市、创新强市作为首位战略,以超常规举措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创新强市,全面构建具有诸暨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域创新体系,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一体化重要支点,为全省建设“重要窗口”展示更多“诸暨风采”、贡献更多诸暨力量。

2.主要目标。进一步拉高标杆、创新举措,通过5年的努力,到2025年,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保持全省前列,初步建成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创新强市。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和科技体制改革、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3%,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185人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

到2035年,建成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创新强市,人才和创新主要指标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创新版图中确立若干领域特色优势。开发区、高新区成为省内一流创新平台,时尚袜业、美丽珍珠、金属智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数字安防等现代制造业集群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水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科技型智能化新生活普及普惠,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未来社区基本建成,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二、全力建设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3.加快引聚高端人才增强创新动力。抢抓全球人才流动窗口期、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期和“与杭同城”全面推进的关键期,聚八方英才共建诸暨、发展诸暨。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构建“高精尖缺”人才开发需求库,靶向实施暨阳“533英才计划”,纵深推进“双招双引”专项行动,加大海内外院士柔性引进力度。精准引聚产业紧缺、创新力强的高端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快构筑国际人才“蓄水池”,鼓励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探索与高端猎头、海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人才服务机构开展直接合作的引才新模式,推进共建旨在引进特定国家优势产业人才、项目的科创中心,着力引进由海外顶尖人才领衔的产才融合项目,强化对重点产业的国际人才支撑。建设覆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重要科创高地的人才“飞地”体系,构建海内外引才新格局。到2025年,新引进集聚顶尖人才15名、领军型团队25个、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50名。

4.大力引育青年人才增强发展活力。实施“暨阳菁英”行动计划,引育一大批能为诸暨高质量发展奋斗30年的青年人才队伍,打造创业创新活力之城。在各类人才计划中提高35周岁以下青年人才比例,加大对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或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诸暨籍重点院校毕业生发展数据库,坚持建用并举,创新乡贤引才诸暨路径。实施博士集聚行动,提高在站博士后经费标准和出站留诸补贴标准,加大博士后科研项目支持力度。持续开好招才引智“春秋专列”,大力推进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创业园、众创空间、特色小镇形成大学生“双创”空间矩阵,实施青年创业“双百工程”,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诸创新创业。完善农村青年电商创业帮扶体系,积极培育青年“农创客”“新农人”。到2025年,新引进入选绍兴市级以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0名、博士后65名,累计新增就业大学生10万名。

5.加强培育本土人才增强内生动力。实施企业家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完善创新型企业精英培养体系,坚持和深化新生代企业家“常青藤培育计划”,组织优秀青年企业家赴境外知名院校、跨国企业学习,定期遴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政府经济部门挂职。完善“亩均论英雄”,把人才密度、创新强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强化企业家引才育才用才意识。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立足时尚袜业、美丽珍珠和金属智造等传统产业和数字安防、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大力培养设计、智造等各类人才,加大对网络直播等新生业态的培养扶持力度。完善全市域公共实训平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双挂牌”,试行“绩效工资总量+X”管理模式。健全高技能人才补贴制度,全面畅通工程领域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互认互通。统筹推进各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名师”“名医”“文化名家”“诸暨工匠”“乡村领雁”等人才培养计划。到2025年,特殊支持培养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0名。

三、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

6.优化创新平台布局。积极对接长三角城市高端创新要素,加强与G60、杭州城西、绍兴的科创走廊平台协作、项目合作、要素流通、生态共建,建设科创飞地,构建“沪杭研发——诸暨中试产业化”新模式,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高水平建设G60(诸暨)创新转化港,建成浦阳路科技一条街,强化众创空间、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园、科创飞地等多主体协同创新,形成“一核一廊五园”创新格局。大力推进开发区、高新区扩容提质、进位晋级,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开发区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到2025年实现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功创建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同时形成数字安防、半导体、生命健康、军民融合四大百亿产业集群。高新区围绕“3+1+N”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大力提升节能环保、铜材精密制造及新材料、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核心产业创新能级,建成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示范核心区,协同建设杭州南部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产业协作创新圈,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鼓励平台、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创新人才密集区开展精准合作,积极探索异地孵化、伙伴园区等平台合作机制。到2025年,建成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家,其中省级综合体3家,创建高新技术特色小镇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20家。

7.梯次培育创新主体。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凤凰行动”“雏鹰行动”,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引导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主动对标全球先进,实施“专精特新”发展战略,到境内外设立研发飞地,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成为“隐形冠军”“独角兽”。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领头雁效应,协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企业研发机构管理体系,推进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扩面提质,重点支持一批研发(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实验室建设。完善创新奖评比体系,建立健全“揭榜挂帅”重点项目攻关机制,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坚和科技成果转化。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0家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全覆盖。

8.推进源头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暨阳学院紧扣硕士学位点培养建设等机遇,以建设成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示范大学为目标,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应用型学科,打造智能制造类、数字经济类、数字建筑类、乡村振兴类、基层治理类、生态环境类和文化创意类等七大应用型专业群,高质量建设创新实验室等实践实训平台,协同共建中国珍珠学院、中国大唐袜艺学院,培养高素质产业应用型人才。支持南华大学长三角(诸暨)研究院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重点发展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土木工程、生物医药等学科专业。提升市内高校与龙头企业的源头研究能力,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基础研究项目。到2025年,暨阳学院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在诸高校3个以上学科进入省“一流学科”行列,引进共建高校研究院10家以上,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员高校超过20家,与高校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企业超过1000家,技术市场交易额实现倍增,每年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入省级实施名单。

9.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级。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线,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创成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支撑推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提升,着力打造时尚袜业、美丽珍珠、金属智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创新链闭环,培育数字安防、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集群和网络直播、虚拟应用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快一批标杆企业升级和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注重建筑企业创新提档,拓展提升承接资质和能力。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加快5G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打造一批5G工业应用场景,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大力培育现代智慧农业,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优化省、市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加强医学协同创新,实施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推动医药、互联网医疗等健康产业发展。推进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0亿元,创成省级以上农业“星创天地”5家,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70%。

10.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实施“新基建”行动计划,建设一批数字基础设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创新型基础设施,超前布局5G和下一代互联网、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围绕“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推进政府“整体智治”。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金融,打造一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领域示范应用场景,建设“未来社区”“共享社区”“数字乡村”,打通服务、治理“最后一公里”,打造“数智”赋能的新时代“枫桥经验”“重要窗口”。完善精准智控、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加强气象、地质、洪涝等灾害的预防预警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到2025年,全市“城市大脑”应用覆盖率达60%。

四、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与人才生态最优样板

11.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科技事业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一把手”亲自挂帅、亲自统筹、亲自主抓,加强创新和人才工作统筹协调,形成全市上下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述职评议、督查机制,制定责任清单,强化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期研究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重大事项,对标科技创新指数和人才竞争力指数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争夺“科技创新鼎”。完善党政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畅通人才参政议政渠道,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健全完善决策咨询制度。

12.深化科技和人才体制改革。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放权赋能改革、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推广应用“人才码”,推进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实现人才政策“一网通办”、人才事项“一门办结”。全面改革人才计划遴选方式,把工作履历、薪酬待遇、获得投资额度作为人才评价认定的重要标准。建立包容审慎的人才管理和审计评价机制,坚持从整体上评估人才引育投入绩效,对人才科研成果和项目绩效实行总体考核、中长期考核。全面推进人才绿卡、人才积分制服务管理等制度,加强人才项目后续跟踪和服务管理,完善住房补贴、交通补助、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外籍人才落户诸暨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13.提升财政金融助推效能。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落实研发后补助、研发准备金等政策,在全面执行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国家政策基础上,视情推进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再按一定标准给予奖励。探索扩大我市科技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的通用通兑范围,增强科技创新券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拉动力。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暨阳科技银行服务创新能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量扩面,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巩固和发展创投改革试验区成果,定期举办科技金融峰会,抓好峰会的后续效能提升,推动人才、科技、金融形成创新合力。精准对接科创板、创业板,全力支持“硬技术、硬科技”企业申请科创板上市。

14.培育鼓励创新礼敬人才的创新文化和浓厚氛围。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容错免责机制,探索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建立勤勉尽责规范和细则,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深化科技监督机制建设。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诉讼相结合的知识产权预防化解机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新时代诸商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创新典型人才和创新企业宣传报道和示范引领。每年举办科技工作者日、人才科技创新周等重大活动,设立科技创新奖,重点评定奖励一批典型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