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 信息公告 > 工作信息
我会组织会员探访抗战遗迹传承爱国情怀
发布日期:2020-09-01 09:56 浏览次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30多名会员在常务副会长冯品灿的带领下,赴本市街亭老街和上下文村渎溪乡校旧址,开展“探访抗战遗迹,传承爱国情怀”活动。

8月31日上午八时,微风习习,天气晴好。

会员们在暨阳街道办事处门口集中乘车,不到半小时就在街亭老街东北端的原街亭镇政府大院内下车。在此前就已到达的本会理事郦林春的带领下,会员们光顾了一段街亭新街,然后转入街亭老街。

街亭老街长200来米,东北面紧靠着诸东公路和卢花坪岗,西南面平行于街亭新街和开化江,东南向尽头便是陈蔡江、璜山江、开化江三江交汇处。街亭镇置于民国21年(1932)。日军侵占诸暨后,为遏制抗日力量,就在该镇地势较高的卢花坪岗上建造了一座碉堡,驻守着日军九名。这严重威胁着我抗日根据地之间的交通联系,诸义东县委因此决定乘日军三五成群上街时通过袭击消灭之。1945年5月12日早晨,侦查得知街上有日军七名,于是,在诸义东县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江征帆作战前布置和动员后,坚勇大队短枪组的六名战士便化装进入了街亭镇。结果,战斗打响后不到20分钟,除两名日军士兵逃跑外,其余均被当场打死,其中一名日军小队长逃进街上的一家太乙堂药店(现老街118号),被紧追不舍的战士肖芳击毙。

是战,我方虽牺牲和重伤各一名战士,却为诸暨抗战以来我方以少胜多和以最小代价击毙日军较多的一次战斗。此后,日军胆战心惊,再也不敢驻守街亭碉堡了,从而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走在街亭老街上,环视着街面上沧桑破旧的门店,聆听着穿一身新四军军装的郦林春理事的现场细致解说,大家仿佛回到了七十多年前,眼前浮现英勇机智的抗日战士袭击日军的战斗场景,无不为之骄傲、为之敬仰!在击毙日军小队长的药店门前,大家集体留了影。

上午九时正,红色大巴车又载着大家驶往大唐街道上下文村。进入原青山乡境内,一路青山绿水陪伴,令人爽心怡目。

此时,杨利光会员走到车头拿起话筒,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了青山乡革命老区的红色经典,以及青山乡与渎溪乡的渊源关系,让大家长了知识。青山渎水育英烈,青山乡革命老区早在大革命时期即有先进分子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又有大批青年壮志满怀参加抗日和革命队伍,征战南北,屡建功勋,其中光荣献身的有二十八人。

大唐街道上下文村,原属青山乡,与原渎溪乡校均为革命老区根据地村。渎溪乡校旧址,就是坐落于上下文村的杨氏祠堂。

会员们下了车,欣然走进杨氏祠堂,在集体留影后,认真听取了杨利光会员的生动讲解,不禁感慨万千,深受教益。

渎溪乡校创办于1939年秋,是由回乡的曾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党寿景山同志,联络时任渎溪乡乡长的地下党员杨纪均同志,和时任中共江东区(地属富阳县)区署成员杨春惠同志等创办的一所高级小学。首批招生近百名,大多为本乡的青少年。学校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学思想作为办学方针,借鉴“延安抗大”的校风和校歌,并紧密结合当时的抗战形势,注重学用结合,至1949年诸暨解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抗日和革命的志士,被誉为诸暨的“小抗大”和红色摇篮。该校1941年即成立了“小教党支部”,并始终是路西地区我党的重要联络站。

从杨氏祠堂出来,大家又高兴地参观了素有“出诸暨北门三个大厅”之美称的尚文大厅、蓝莓文化特色馆、乡贤馆和村容村貌。

中午十一时,两地的抗战遗迹探访活动圆满结束,会员们感到受益匪浅。这一活动,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诸暨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和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懂得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强国强军才能够抗御外侮的道理,‘受到了一次十分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闻宣)

 

信息来源: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