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立论
关于强化工业全域治理,提升亩均效益水平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2-10-19 18:31 浏览次数:

根据年度协商计划和市政协重点议题安排,5月中旬开始,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成调研小组,对我市“强化工业全域治理,提升亩均效益水平”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详细了解全市面上情况,并先后赴陶朱、大唐、店口等镇街及相关企业实地调研,了解工业全域治理过程中存在困难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

按“2021年陶朱街道试点、2022年全市域推广、2023年全面总结提升”三年计划安排,我市自去年9月正式启动全域治理工作,至目前已初见成效,考评位居绍兴市第一;诸暨全域治理“九法”得到绍兴市专报推广;“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工作经验多次被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

(一)“三地”并进,抓治理促转型

1.全域查地清家底。重点对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低效用地、“高耗低效”企业、“低散乱污”开展普查,形成底数清单,共摸排工业地块10098快,面积73138亩,企业7097家。按照“分类分批”思路逐一明确治理企业、路径和计划,形成治理清单,计划整治问题地块1763块,问题企业1874家。

2.一码管地上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率先将全市10098块地块,7097家企业数据接入绍兴市“一码管地”系统,导入企业用地、销售、利润、税收、用能等数据,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同时,将全市的工业闲置用地、厂房导入“一码找地”模块,为全市招商工作提供土地资源支撑。

3.平台做地强保障。明确新城集团为我市工业全域治理专门融资平台,落实专项周转资金10亿元,为治理地块收储拆迁等提供全周期的强有力资金支持。开发区牵头精准定位,做大做强“智能视觉”万亩千亿平台。把小微企业园、创业创新园作为重要突破口,推动实现土地规范管理和企业亩均质效双提升,利用闲置厂房打造的“杭州港”园区,为“诸暨岛”招商引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二)“九法”助力,抓试点促提升

1.创新提质效。通过陶朱街道先行先试、稳步推进,全市形成以隐患清零法、环保达标法、兼并重组法、收储更新法等为路径的园区治理“九法”,为省市全域治理提供了诸暨经验。

2.整合提能级。以开发区、高新区整合为序曲,全力推动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产城融合。2021年,开发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42.8亿元,成为“千亿级”大平台,并在省级开发区考评中位列全省第七。全市新认定小微企业园5个,拥有数字化示范园区2个、特色产业园2个、三星级及以上园区3个,2个园区整合提升通过绍兴验收。

3.倒逼提层次。对亩均低效企业依法依规实施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至目前,累计整治“高耗低效”企业61家,计划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项目)30个,整治“低散乱”180家,共计腾出土地面积1600亩,腾出用能4万吨标准煤。2021年有1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二、存在问题

(一)政策有卡点。专项性、针对性、突破性的政策不多。目前土地政策缺乏上位法支撑,如在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工业用地司法拍卖、股权转让等工作中设置政策性受让条件会存在合法性风险。

(二)治理缺抓手。现有亩均政策以正向激励为主,对环保、安全达标的亩均低效企业,实施倒逼政策依据不足,“老抓手不行、新抓手不灵”。同时,自主治理量大广面,企业主动性不够,抵押融资等外围不确定因素多,且我市尚未建立强有力工作专班,治理成效易反复,短期难达到亩均税收提升标准。

(三)数据孤岛多。数据采集难、打通难、共享难依然是最大堵点,特别是企业税收、用电等核心数据,还处于每月手动输入状态,难以实时准确监测。工业用地数据尚不完善,矢量数据只占全市所有工业地块的60%。

三、意见建议

(一)打造一个数字平台。建议由大数据中心牵头,推动税务、电力等涉企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和贯通,有序开放端口、实时接入数据,确保“一码管地”系统发挥实效。自规局要对全市工业用地进行一次大梳理,完善矢量数据,并就地块规划用途和实际用途不一致等情况针对性提出处置建议。

(二)实施一套履约监管。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低效用地治理监管协议,全面明确治理方案、时限、亩均和投资强度等硬性要求和违约责任,对拒不签订产业治理协议书或未达治理目标的,依法依规实行约束措施。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履约制度,建立健全履约监管机制,制订出台存量工业用地二级市场转让交易实施“标准地”管理政策意见,严厉打击工业用地炒买炒卖行为。

(三)开展一场连片治理。开展百亩以上集中连片低效工业用地摸排。对企业低效用地、村集体工业用地、零星土地分类实行协商回购(整体回租)、拆迁收储、整合归宗,加大连片规划设计和项目统一招引力度,形成低效土地集中连片治理项目清单,定期督查通报实施进度。要尽快研究完善“两创园区”政策,积极研究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措施和办法。鼓励企业利用土地“二次开发”,盘活空间、扩大再生产,并将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有关指标纳入“一事一议”程序。

(四)迭代升级一个评价体系。修订完善新一轮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和差别化的资源要素配置政策,迭代升级亩均评价、结果运用、低效整治等全流程工作体系,突出倒逼导向,强化差别化机制,明确D类企业原则上严禁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享受各类财政补助政策,C类企业限制享受程度。

(五)实施一项有机更新。建立健全全市存量工业用地余缺对接机制,对腾退出清的工业地块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严把项目准入关,完善产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标准地”出让模式,确保腾出土地用于高成长、高产出企业,做好“腾笼换鸟”后半篇文章。

(六)配足配强一个治理专班。相关部门要深化认识、加强协同,建议从经信、自规、税务、建设、综合执法、招商等部门抽调骨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进行实体化运作,对全市各镇乡(街道)进行全覆盖的业务培训,对重大问题或共性问题地块进行逐一上门走访,研究治理对策,确保工作做深做实。


信息来源:政协办公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