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立论
关于推进文化标识建设的专题协商报告
发布日期:2022-10-19 18:35 浏览次数:

文化标识建设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硬核之举,是提高诸暨美誉度和辨识度的重要之举,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之举。前阶段,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走访了解、实地踏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文化标识建设工作开展深入调研,并邀请有关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特邀成员与文广旅游局、文旅集团等职能部门开展专题协商。现将前期调研和协商情况汇总梳理如下:

一、现状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对社会文化元素进行系统调查。截至目前,共梳理文化元素449个,其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389个(占86.6%)、革命文化57个(占12.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个(占0.7%)。今年1月,西施文化列入首批100项“浙江文化标识”之一,“枫桥经验”、西施传说、诸北根据地3个项目入选省级“优秀解码项目”。今年6月,西施文化、“三贤”文化等重点项目已开始实施。总体而言,我市文化标识建设已具备较好基础。

二、问题

当前我市文化标识建设工作成果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和量多类全的文化元素相比较,仍显不相称、不相符。总体上还存在“低”“小”“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标识的学理研究水平和转化利用水平较低。

二是具有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文化标志项目缺乏,现有项目体量小、带动力小。

三是政策保障、规划统筹、区域交流等方面联动机制未形成。

三、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文化标识体系。一是市级层面牵头挖掘、梳理全市重要文化元素,统筹编制市、镇、村三级文化标识名录体系,有计划、有梯度、清单化推进全市文化标识建设工作。二是整合“中国西施文化研究中心”“诸暨市西施文化研究中心”等,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全市文化标识学理研究中心,聚焦“西施文化”“古越文化”两大重点,统筹全市其他重要文化元素,以文化学理研究新突破,不断增加文化遗产的丰度和文化产业的厚度,夯实“筑基”工程。

(二)强化项目支撑,打造品质文化高地。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重抓西施故里建设项目。围绕“江”“山”“村”“石”四核心要素再凸显,做好生态复原、景观营造;以浣纱桥至二环线段浦阳江、开化江为核心区,用亭、台、楼、阁、榭等古建,突出西施元素、古越风格,结合自然风光,引进大型实景演艺、创意互动表演、光电影像秀等项目,提升游客体验感,打造全国越文化主题观光旅游胜地。二是举办高层次论坛项目。一方面,进一步深挖和梳理“枫桥经验”、西施、范蠡等重要文化元素内涵,将基层社会治理、西施文化、“商圣”文化等全国高峰论坛会址永久落户在诸暨,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高地;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枫桥三贤”在诗书画印等方面的成就,加强与中美协、中书协等全国性艺术团体的联系,设立“王冕奖”等全国性诗书画印奖项,定期举办高层次赛事,打造全国知名书画艺术高地。三是统筹文化节会建设。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挖掘具有越文化特色的演绎性民俗活动,开设“荷花神女”西施、“商圣”范蠡等大型祭祀活动,统筹打造“中国西施文化节”,有效提升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全面打造文化旅游网红地。

(三)优化宣传包装,扩大辨识度影响力。一是以“评”促建。以“十大文化标识”“城市精神”等评选活动为载体,持续吸引市内外关注度,不断凝聚全社会共识,做好凝“魂”聚“魄”工作,提升共识度和辨识度。二是以“联”促建。改造串联勾乘山、苎萝山、浣纱石、王坟岗、白鱼潭等人文遗迹,打造市内西施文化特色游线路。三是以“名”促建。一方面,是以图文、光电、雕塑等形式,在公路、铁路等重要干线和重点公共场所,突显“西施故里”“枫桥经验”诞生地等文化标识,强化视觉化呈现和传播;另一方面,是在地方命名中,特别是新的景观、景点、路名等,进一步突出越国古都、西施故里这一文化特质,凸显城市辨识度。


信息来源:政协办公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