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 信息公告 > 工作信息
东白山水红色情 ——解放战争时期路东游击根据地后方基地考察记
发布日期:2024-02-20 15:19 浏览次数:

2024年5月6日,是诸暨解放75周年。日前,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部份会员,在常务副会长冯品灿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解放诸暨的主力部队(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第二支队)位于东白山区的后勤基地——张家山、牛团湾、黄金浪(王金垅)。

冬日的早晨,白霜如雪、呵气成雾。我们绕过东白湖,沿着山脚下蜿蜒的山村公路,来到了位于东白山脚的廖宅新屋基。山村的早晨,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明媚,村部门口的空地上,三三二二有几个村民在喝茶聊天。听说我们是来考察当年的游击队的情况的,有位年逾八旬的长者插话说,“听上辈人讲,当年周芝山带领的队伍力量单薄,国民党部队到处追捕,他们长年转展在张家山、牛团湾等东白山上的小村、草厂间,在高山密林中与国民党部队周旋。但共产党的队伍纪律严明,从来不乱拿群众的东西,不像国民党兵,进村后捉鸡摛狗,什么都抢”。

从新屋基出发,沿着盘山水泥路向上行进,经过10多分钟的车程,从车窗眺望,连绵起伏的会稽山脉近在眼前,东白山顶随风转动的风力发电机的风轮清晰可见。转过几个山岗,一片山间平地展现在眼前,几幢木结构的低矮的二层楼散落其中,一个星期前那场小雪还残留在屋顶上。这儿就是位于诸嵊东边境、当年路东游击队在东白山活动的堡垒村——张家山村。

抗日战争胜利后,活跃在金萧地区的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金萧支队奉命北撤。新四军浙东主力前脚未撤离,国⺠党三十二集团军二十一师和浙保两个团及各县土顽武装,随即大举向金萧地区发起“清剿”。他们在各县区成立了“清乡委员会,各乡、保建立“任务队,强令“自首”,武装进剿。拆山厂、并村庄、捅房子、扒锅灶,倒租倒息,大肆捕杀共产党员抗日志士“枭首示众”,妄图“剿灭”留在原在坚持武装斗争的革命火种。白色恐怖笼罩了包括金萧地区在内的整个浙东抗日根据地。奉命留在原地坚持革命斗争的金萧地区特派员马青、联络员周芝山、诸北特派员将明达、路西特派员蒋忠等根据浙东区党委和杨思一关于“依靠群众、依托山区、精干隐蔽、保存力量、等待时机”的指示,分头联络失散的同志,转入高山密林,开展革命活动。面对敌人的残酷清乡和镇压,⻢⻘愤然地说:“我们决不能像鸡笼中的鸡,任人宰杀,必须奋起自卫。”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率领部分武装,自任队⻓上了会稽山,来到了群众基础较好的东白山区的廖宅新屋基等地,在当地群众的保护和支持下,度过了北撤后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当时有几句顺口溜是这样形容的:“吃的六谷(玉米)糊、睏的稻草铺,走的野猫路,冷来烤柴火。日做老鼠夜做虎,牵着敌人磨豆腐,革命战士不怕苦。”

我们走进了当年的红色堡垒户邓新家,邓新老人家今年已89高龄,但夫妻两人身体都很健朗。他的哥哥邓炎抗战时就参加了金萧支队,解放战争时曾任斯宅乡民主政府副乡长。当年他们家是地下党的联络点。他还给我们讲述了当年(19472.3月间)周芝山来张家山老虎洞养病的故事。那时,他们家住的是山厂屋,一个天蒙蒙亮的凌晨,窗门上响起轻轻的敲门声,外面有人压低声音在喊:“老邓,开下门,开下门呐”。睡在窗台下老妈,揉着朦胧睡眼,推开窗问:“你是谁呀?”“我是老周”。“老酒啊,我家没有老酒”(方言周与酒近音)。睡后半间的哥哥炎,立马翻身起床,对妈说:“外面不是老酒,你听错了,是我的朋友老周”。说着赶忙把老周领进家,叫妈给他做吃的。哥哥发现老周脸色苍白,咳嗽不止,十分憔悴。一问,原来老周病了十多天了。由于国民党清乡队大规模搜捕,老周就到张家山来养病。哥哥二话说,就应承下来,带他们钻进密林,去离家不远的一个叫老虎洞的地方,就地取材,用毛竹树,为老周建好的临时病房。又割来茅草,垫在地上,算是病床。那时新还只有10多岁且长得较为瘦小,他常常以放羊为掩护,给老周他们送饭送信,站岗放哨。有一天傍晚,国民党保警中队一个分队巡逻到此,新在离老虎洞不远的岗头上放羊,远远看见国民党兵往山上走来,急得边跑边大声叫唤,“我家的羊丢了,我家的羊呐?”(事先约定的报警暗号)。幸亏没多久,保警队的收兵号吹响了,巡逻队回去,这才危险解除。

午后,邓新的儿子邓金标自告奋勇给我们带路,向老虎洞、牛团湾、黄金浪(王金垅)出发。从邓家到老虎洞直线距离不到100米,但沿着崎岖的山路穿过茂密的竹林往上走,也是需要点体力的。绕过一个山湾,只见一片茶园上方的半山腰,几块半悬空巨大岩石交叉着,形成了山洞。邓先生告诉我们说,这就是当年周芝山同志养病的老虎洞。半悬的巨石下,可容纳10多个人,钻进洞内,有一块可放得下一张床的平地且有通风口,老虎洞朝西南,阳光充足。据说,当年洞前草本非常茂盛,不走近是看不到山洞的。

1948年6月后,周芝山领导的会稽地区的游击武装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第四大队在浙东主力武装“坚强”部队的配合下,连续取得了上阳岭战斗、箬帽山战斗等一系列胜利,粉碎了吴万玉扬言“三个月剿灭共匪”的计划,以东白山为中心的会稽山游击区基本形。

1948年秋天,中共会稽中心县工委决定,在东白山的张家山、牛团湾、黄金浪(王金垅)一带,利用茂林修竹和山厂洞窟,建立10余处“公馆”,搭草篷建起了后方基地有被服厂、印刷厂和文化公司。在“老⻁洞” 里设立了后方医院所谓的医院,就是在老虎洞后面用毛竹、树干支撑,搭建几个简易的茅草屋,用来挡风避雨,由于缺医少药,只能是简单的清创包扎消炎。在张家山设立了宣教科,(又称文化公司),在革命母亲”斯新玉“家建立地下印刷厂,不定期编印《路东简讯》,宣传三大战役等胜利形势,游击队斗争胜利消息等。还印刷路东县政府布告,征收军粮的收据、传单、标语等及自编自印《战士文化课本》、《怎样做群众工作》等资料。简讯版面为8开,用白报纸或油光纸印刷。为传递方便、节约纸张,字体刻得很小(蜡纸一格刻四个字),用棕刷、胶鞋底手工印好,塞进毛竹筒内,除送主力部队外,还由武工队和交通员送发各地。

离开老虎洞,我们体力较好的几位在邓金标先生的带领下,前往黄金浪(王金陇)。黄金浪,一个好有诗意的名字,这个一村连三县的红色小山村像一块磁石紧紧地吸引了我们。山路弯弯曲曲,人迹罕至,满地落叶在雪后更显湿滑。幸亏同行的蔡建伦老师就地取材,折了几支枯枝做拐杖。翻过了黄泥垅头、打(音)、七星山三个山岗,又转过两个山湾,时而上坡时而下坡,一路上我们的外套是穿了又脱,脱了又穿。但山间清新的空气,大自然灵动的山水,让我们倍感心旷神怡。路过一处滴水岩,富含矿物质的泉水将岩石冲刷得色彩斑斓,如玉似缎。捧一泉水入喉,清冽甘甜、沁人心肺。我们在一处山岗上稍息,远眺满目苍翠、近闻松涛阵阵。恍怫间,有千军万马在奔腾、有阵阵战鼓在擂响。是啊,这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曾见证了当年马青、周芝山领导的革命武装与国民党军队周旋,由弱转强,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历经一个半小时的行程,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黄金浪(王金垅),说是小山村,其实只有一户人家,也姓邓,与邓金标先生家一样,100多年前,祖辈从嵊县开元南山里逃荒至此落脚的。现只居住着2位年逾7旬的老人,他们的后辈都离开大山外出工作生活了。传说,有位神仙挑着一担小猪,行走在诸嵊边界的山岗上,走到这儿时,突然扁担断了,小猪滚落一地,化成了石块,层层叠叠,似黄金撒落,波涛起伏,所以当地山民称该处为黄金浪。走近这神奇的滚石阵,只见五、六十米宽的碎石块连绵不断,从山岗直通山脚,据说山的那边也一样,且能听到似水如风的声音。听房东大妈说,夏天时,石头唱的歌可好听,但只闻其声从见其影。

从张家山至黄金浪,大约5公里,中途半山坳是牛团湾,这是一个相对开阔的山坳,现存的一处房子平时已无人居住。这儿是当年路东游击根据地后方基地的被服厂所在地。据相关资料介绍,48年10月被服厂在这里建立后,规模得到了大发展,从最初的一台缝纫机发展到10多台,20多名工人,日夜为游击队员赶制衣被、鞋袜和子弹袋、饭包袋等。附近几个山村(厂)的群众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遇到国民党加紧围剿时,各种物资被严密封锁,是山村群众千方百计帮助采购针线、布头,转交给被服厂。遇敌兵搜山抄查时,当地群众又不顾安危帮助被服厂掩藏物资、带路转移。马青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是鱼,群众是水,离开了群众,我们就成了沙滩上的鱼干。”东白山的红色故事,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生动实践。

夕阳西斜,我们告别了东白山。当年的战斗烽火已随岁月消散,但东白山的红色迹已记录在党史里,传承在血脉中,将得以永恒!




编辑:(章可萍)
信息来源: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