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中心齐心协力为病人创造“温暖的家”

2024-04-01 07:5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中心医院

41岁的本地人陈先生(化名),在8年前因患上肾炎开始就医。几年随诊后,他却逐渐出现了水肿和胃口变差等症状,医生告知他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尿毒症阶段。

一开始,他对治疗充满信心,还接受了肾移植手术。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玩笑,移植肾出现了问题,余生,他不得不依靠血透来维持生命。

他深深地感到绝望,“我后半辈子该怎么办?”陈先生无法接受三十几岁就要开始血透的事实。

起初,陈先生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然而不久之后,他便遭遇了尿毒症性心肌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等严重并发症,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心理问题……

甚至有些自暴自弃。

要说陈先生是心理脆弱吗?不是的。

血液透析患者每周需前往医院两至三次,每次透析约4小时。除了身体上的痛苦,他们还要忍受各种心理折磨。毒素的积聚导致各种不适,生活受限,饮食要求严格,睡眠质量差等,进而使患者产生各种心理异常,如焦虑、抑郁、悲观和绝望。

直到他遇见市中心医院血透室医护团队,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第一次见到陈先生,我就明显感觉到他对医院产生了抵触,对治疗毫无信心,比其它血透病人的心理问题要严重许多。”郭医师说,“我们整个团队愿意为你好好拼一次,咱们一起努力,争取逆转!”

事与愿违,进入我院透析治疗后,陈先生因一次透析引发低血压不适,变得异常焦虑,之后每次透析不到两小时便出现恐惧、手抖、胸闷心悸症状,并强烈要求中断透析。拗不过他,护士只能给予下机,等他情绪稳定后,再上机。

对透析患者来说,治疗可以透析身体的毒素,却无法透析心灵的负担和压力。

渐渐,陈先生愈发“任性”,每次上机只能做一小时,就发脾气要求回家,他的母亲哭诉说儿子在家里也是脾气暴躁,经常念念叨叨,表现出一些异常消极的迹象。

唉……渴望治好,又恐惧治不好。

这是科室第一次遇到如此棘手的患者,但大家并没有放弃!血透室负责人郭海佳与护士长吴项燕成立了一个专研小组,认真分析了陈先生的病情,并制定了治疗计划。陈先生的透析时间很短,毒素加剧,症状会变得越来越严重,风险也越来越大。团队坚信,只有增加透析次数,延长透析时间,才能逐渐降低毒素,使人感到舒适,逐渐改善患者焦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帮助陈先生摆脱不良情绪,科室全体医护决定尽力而为,他们不惜加班加点,挤出时间,将他的透析次数从每周3次增加到每周5次。期间,陈先生也“罢过工”,但团队成员们轮番安抚他,积极鼓励他,并一直陪伴他,引导他走出困境。

护士傅俊杰表示:“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我们不停与他沟通交流,我们与父母都从未有过如此长时间的交谈。”护士张洁瑜说:“其实病人情绪不好,也间接影响着我们情绪,但是没办法,我们只能自己调整,以最好的状态面对他们。”

努力帮助透析患者维持积极阳光的心态,是血透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努力是值得的,陈先生逐渐能坚持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再后来是三个小时。他对自己的进步充满了信心,每次完成治疗后都会向郭医师报告“成绩”。时间流淌,就这样过去了4年光景,他感到越来越放松,体内的毒素逐渐减少,不适症状也越来越轻,肌酐水平从1946 umol/l 降至1040umol/l,其他指标也明显好转。

最近,陈先生成功地完成了正常透析的频率,他特别激动:“非常感谢血透室全体医护,你们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样,我给大家添麻烦了!”

尽管陈先生的病情可能会有波动,但团队坚信,无论患者面临何种困难,大家都会与他同行,坚持下去,延长生命,提升生活品质。

血透室,在多数人眼里神秘又陌生,但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却是一个“特殊的家”,是他们延续生命的港湾。在这里,医患间互相鼓励和支持,患者们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风雨过后,会见彩虹,逆境之后,必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