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良性发展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根据市政协2024年度重点议题安排,由政协经济委牵头,组成调研组先后赴有关部门、镇街、企业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开展实地走访,召开部门座谈,听取意见建议等,深入了解当前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经营情况,研究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良性发展对策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中小企业大市,规上企业中超99.6%是中小企业,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创建。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认定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省“隐形冠军”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0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93家,今年上半年,规上“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产值198.4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23.7%。具体做法是:一是建库培育打造创建“蓄水池”,不断充实规上基数、摸清企业底数,目前我市规上在库已超1330家,“专精特新”入库培育160余家。二是创提同步构建升级“全链条”,持续加强材料审核、加大培训力度和做好跟踪监测,近年来1家小巨人摘得工信部“单项冠军”,4家专精特新创成省“隐形冠军”。三是服务配套激发创建“内驱力”,通过配套激励政策、组织增值服务、服务下沉一线等,进一步营造专精特新争创氛围,据初步统计,仅农商行就授信“专精特新”企业95户,金额达31.03亿元。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有一定体量,但仍存在工作机制不够顺畅、产业基础支撑不足、成长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影响“专精特新”企业良性发展。
1.顶层设计不够完善。一是尚未形成工作合力。未有效调动科技、金融、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力量、形成部门合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二是缺少专项政策支持。当前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趋于普惠性,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凸显不够,缺少更加精准、更有力度和更具吸引力的专项政策措施,引导更多的创新、金融、人才要素在“专精特新”企业汇集。三是企业成长关注不够。“专精特新”停留在有“扶上马”的争创举措,缺“送一程”的工作定力,个别企业“专精特新”创成后未取得实质性成长,三年有效期后成色褪去,存在一定退库风险。
2.产业优势不够凸显。一是传统产业缺高端。袜业、珍珠、纺织服装等领域主导产品偏于传统,新材料、功能性面料、生物医学应用等创新空间较大的产品相对缺乏;铜箔、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品缺乏;通用零部件核心技术不明显。二是新兴产业缺体量。智能视觉、生命健康、航空航天产业链尚未形成大的气候,尽管有部分企业开始发力,如“专精特新”名单已涌现老鹰半导体、六方半导体、壹生科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孔,但产业总体还处于成长初期。三是产业生态缺支撑。尽管我市已形成一些特色产业集群,也孵化出一批链上“专精特新”,但部分产业链条不长,缺少链主牵引,同质化、内卷式竞争并不鲜见;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但围绕产业链的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有待进一步打造。
3.企业实力不够强劲。一是创新能力不够均衡。部分企业创新平台不高,缺少高层次人才支撑,“专精特新”企业建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仅有15家,拥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仅有29家,发明专利不足2只的有32家。二是产业链地位不高。一些企业虽手握“小巨人”“专精特新”金名片,但客观上仍未跳出传统发展模式,未掌握卡脖子技术,产品可替代性较强,在与上下游龙头型、链主型企业谈判时话语权较弱,面临利润两头挤等情况。三是抗风险能力不强。部分企业体量不占优、无独门绝技,缺少一根定海神针,经营“起伏”较为明显,如专精特新型企业中,小微型占比近80%;近3年主营业务收入负增长(含零)的分别有25家、63家和69家。
三、对策建议
1.优化顶层设计。一是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建立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队伍,明确牵头部门和各单位工作职责,形成协同推进长效机制;聚力提升企业家素质,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家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新生代企业家培训,协助企业家代际传承;支持企业增强科研力量,鼓励企业柔性引才、靶向招引、飞地研发和技术论坛等,不断充实企业人才资源。二是设计政策工具箱。研究制定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项政策措施,按培育、认定、稳进三个不同阶段,分别研究相应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对标管理、积极争创、巩固提升。三是挖掘增值式服务。发挥地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力量,选派专(兼)职驻企服务员,建立“专精特新”企业经营情况动态跟踪机制,及时梳理、分析、反馈企业有关问题,开展业务提醒,确保“专精特新”企业能稳库、有提升。
2.做优产业生态。一是厚植传统产业老底子。围绕六大主导产业,积极招引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落户,持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产业联盟、创新联盟,打破行业内卷,合力向外突围,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二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229”产业提升行动,加快智能视觉、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三是打造“四链”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浣江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孵化优势、产业基金撬动作用、人才要素保障能力等,建立产业项目库、技术成果集、配套资金池和优质人才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互为支撑。
3.夯实企业主体。一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提高研发平台覆盖面;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链协同创新、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等活动,创建校企、企企合作载体,共担创新成本,共享核心技术。二是推动生产智造转型。支持企业向数字要红利,“小快轻准”定制数字化生产方案,让企业愿意转、转的起、转的好,打造数字化生产升级版,不断提升生产效率;聚焦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深度探索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推动全链路数字化提升。三是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切实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用地、用能、用工、资金等要素保障,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做大做强、梯度跃升,提高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