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暨阳动态

于鹏城,触摸创新脉动

2025-04-30 08:2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日报

时代浪潮澎湃向前,改革发展永不停歇。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诸暨人展现的拼搏精神有口皆碑,诸暨发展取得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但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发展是一场你进我退的“排位赛”。当前的诸暨已经进入“高手更高、强者更强、不进则退”的赛道,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左右更有强兵”的比拼。

如何破局?惟有奋斗!市委十七届六次全会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树起“拼抓项目、拼抢要素、拼尽全力”的鲜明导向;开年“新春第一会”进一步发出了“干出走在前的样子、干出挑大梁的担当、干出第一等的工作”的豪迈强音,奏响了“奋进2025 实干争先”的比拼序曲。怎么拼、如何干,唯有“跳出诸暨”找标杆、“跳出当下”向未来,这就是我们推出《看见》栏目的初衷——更高视野看未来、更深层次看问题、更大范围看标杆,以此激励全市上下对标竞跑、实干争先、共同奋斗。

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我们希冀,诸暨,从这里出发,向着充满希望的方向。

■融媒体记者 李伯俭

雨落生百谷,万物皆可期。

谷雨之际,市领导带领有关镇(街道)部门,市企业家协会组织企业家代表,以高质量发展之名,带着春种秋收的畅想,跨越千里,零距离“触摸”鹏城深圳的创新脉动。

这个国家级的改革创新范本,于诸暨而言,是个高山仰止的存在。从华为松山湖的科技美学到光明科学城的原始创新策源,从比亚迪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到宝安区低空经济的未来布局……创新之城从未放慢探索步伐!

这一次出发,诸暨以全军突击的姿态,带着转型升级的急切与破局求变的渴望,既是对标先进的思想突围,更是回答高质量发展命题的主动求解。

(一)

深圳之行,早在年初的“政企亲清会”上就定下了。当时与会的市委书记金进富与企业家们围绕政企同心开新局交流了许多,大家有个共同的想法——走出去看看,首站就是深圳。

从改革开放唱响“春天的故事”,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始终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潮头。

“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就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也是诸暨高质量发展路上的必修课。”出发前,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余灵君这样理解调研之行。

什么是深圳高质量发展模式?经济学家樊纲曾表示,深圳的成功源于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从土地“第一拍”到“负面清单”管理,再到“秒批”政务服务,深圳始终坚持“小政府、大市场”治理逻辑,以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年,华为正式发布原生鸿蒙系统,实现了我国全栈自研操作系统“0”的突破;南方科技大学“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与华为公司“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两项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当下,更有不少经济界大拿断言,深圳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也正是这基于“敢为人先”的共鸣,诸暨调研团行程单上的行迹,都是解码深圳奇迹的关键切片:华为松山湖基地展现了“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的生态思维;光明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印证着“从0到1”的原始创新魄力;比亚迪“技术鱼池”演绎着垂直整合的创新哲学;华大基因重塑了生命科学的产业边界;大疆以工程师思维定义了现代工具的诸多可能性;大族激光用一束“产业之光”照亮了走向世界的民族之光……

这些创新基因,共同勾勒出深圳发展的“金字塔模型”:塔尖是“敢为天下先”的制度创新,塔身是“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塔基则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营商沃土。

每一个见诸新闻的“深圳”,都让人充满敬意与遐想,而这一次深入其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地”。浙江迪艾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姚统非常憧憬,能以“贴皮贴肉”的近距离观察,看一看何为国家级科创企业的根骨与筋肉。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赵辉则聚焦规划:“深圳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园区规划理念新、起点高,产城融合度和扩张延展性也非常强,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

深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样本,2024年GDP突破3.68万亿元,用0.0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7%的经济总量,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是诸暨的近25倍。

数据显示,深圳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46%,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首位。而诸暨R&D经费占GDP比重增速虽然达到10%,但也只占比2.65%。

数据背后折射的是深圳无可比拟的创新生态。这也是诸多城市不顾发展模式的代际差异,纷纷奔赴深圳考察学习的原因,学的是其改革创新的各种做法以及创新生态的如何厚植。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我们没什么别的本事,就是靠技术创新,最大的资产就是工程师团队,11万名工程师就是比亚迪最大的资产。”

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全国首创的“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网”,1600座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站就能服务400万辆社会车辆。究其原因,是积极开展与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协同研发,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链条,超前布局新产品。

的确,如果改革是深圳自诞生之日起就昭然于世的基因,那么发展至今,深圳已经和创新紧密关联在一起。在深圳的每一个角落,随处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创新气息”。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赵强直言:“无创新,不深圳!”

反观当下的诸暨:传统发展模式已然式微,数字化转型与创新驱动成为“生死线”。

此行在比亚迪总部见证的“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发展理念,在奥特迅电力设备感受到的“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规划一代”的前瞻思维……正是诸暨企业“二次创业”最需要补强的精神钙质。

“深圳科技创新领域存在‘六个90%’的特殊现象,即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都出自企业。”市科技局局长杨华凤对深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做法非常推崇。

“守正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以归零心态重构产业逻辑,用长期主义锻造核心竞争力。”作为诸暨新生代企业家,华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雷认为,既要传承父辈创业的韧劲,更要构建以核心技术为锚点的创新生态。

海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黎红说:“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些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标杆,靠的是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和市场的敏锐把握。对比之下,我们既要看到差距,更要看到方向。”

调研团成员们一路学习,一路感慨:我们带走的不仅是深圳企业的产品手册,更是一把打开未来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三)

数据显示,深圳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2.3%。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深圳率先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在调研中,不少成员对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博士以人体与菌群的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类比深圳与华大的关系印象深刻:“深圳鼓励创新,包容失败,我们也在这里创办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我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特区经济》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城市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特邀研究员陈磊在分享深圳创新实践时也介绍道,深圳各级各部门始终践行“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理念,和企业一道迎难而上、共渡难关:“企业没有事,政府不插手;企业有好事,政府不伸手;企业有难事,政府不放手。”

因此,两天的行程,调研组有个初步的共识是,学习深圳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也没法复制粘贴,应该注重解码转化。

对于以袜业、珍珠、铜加工等传统产业为支柱的诸暨而言,深圳经验恰似一面明镜:当要素驱动难以为继时,唯有向创新要动能,才能突破县域经济“天花板”。

与此同时,应该一以贯之地以服务为宗旨,一任接着一任干,加快形成“有了梧桐树,不愁金凤凰”的发展格局。

今年,诸暨正在大力实施项目攻坚突破年、产业招商竞赛年、基层基础提升年“三个年”活动,招商引资成为实干争先的引擎和动力。对于相关的镇(街道)部门而言,深圳带来的冲击似乎更加直接而具体。

“深圳的实践表明,产业升级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内核,通过政策、资本、技术的协同发力,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市经信局局长袁新江认为,要坚持“制造业为本、创新为魂”,加快构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市开发委主任何宇彬说:“此次调研深刻感受到深圳科技创新与产城融合的澎湃动能,我们要学习‘深圳经验、深圳方案’,锚定‘人才强链+硬核科创’双引擎,有所引有所不引,加速构建具有诸暨辨识度的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

“我们要切实发挥重大项目指挥部作用,以项目的高效推进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特别是加快推进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诸暨促进要素流动、增强创新动力提供广阔空间。”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黄一海表示。

3月12日,市委、市政府研究听取一季度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强调,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的紧迫感,以拼抢拼争的姿态,持续做大项目增量,不断积蓄发展后劲,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化。这次赴深圳的调研,正是诸暨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跃迁的进程中,以“归零心态”重构认知框架,用“深圳速度”倒逼自我革新,以期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书写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