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杀手”要注意

2025-04-09 15: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

近期,气温犹如过山车般的变化暗藏着健康警报。昼夜的温差带来的高湿度会进一步加剧体感温差,加重血管调节负担。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急诊人次就会增加17.3%;而气温每下降10℃,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就会增加13%。

为何温度骤变会成为血管的“隐形杀手”?

人体血管系统宛如一个智能调温管网,能够根据外界温度的变化自动调节,通过收缩与扩张来维持体温的稳定。年轻时的血管如同优质的橡胶管,口径大、管壁光滑柔软且弹性十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变得如同硬化的塑料管一般。

此时,温差过大就可能对血管造成隐性损伤,气温骤升带来血管扩张,血压波动大,易引发头晕、乏力;气温骤降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梗、脑梗风险。

下面,小编就来破解一下4大有关陷阱以及相应的科学对策:

陷阱一:春捂秋冻的误解

从中医角度看,春季阳气初生,人体毛孔逐渐开放,但外界寒气未散,过早减衣易让寒邪侵入。然而,不少长辈却误以为“捂到底”才安全,气温骤升时仍穿厚重衣物,结果反而可能导致出汗受凉、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科学对策:动态调节比“春捂秋冻”更科学,采用“洋葱式穿衣”,灵活调整。早晚温差大时,多层穿搭方便随时增减;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冷风直吹;重点保护颈部、腰腹和脚踝,减少寒气入侵。

陷阱二:输液“活血针”的迷信

在一些中老年朋友眼中,定期输液能活血化瘀,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时。实际上,“预防性输液”并没有临床依据。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并非简单的输液就能解决。盲目输液不仅无法预防疾病,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静脉炎,甚至加重心脏负担。

科学对策:注重日常防护。三高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脂、血糖;健康人群可通过饮食(如深海鱼、坚果)和适度运动改善循环。若出现肢体麻木、胸闷等症状,尽早就医,切勿自行输液。

陷阱三:血压只测早上一次就好

很多人认为血压监测仅仅只需要晨起测一次血压,在气温骤升骤降的时候,特别要警惕血压的“隐性波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日早、午、晚三次测量(尤其是降温后1小时),关注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60mmHg需警惕)。部分中老年朋友在发现血压降低后,还会擅自停药,这种做法极其危险,切勿擅自停用降压药。

科学对策:变天的时候,一天可以测三次血压,遵医嘱调药。气温变化大时,每周联系医生评估用药方案。同时,自备急救药物,如冠心病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并确保家人知晓用法。但若怀疑自己脑梗时,阿司匹林不可随意服用。

陷阱四:运动方式的极端选择

有的长辈因怕冷减少外出,久坐不动,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而有的则突然增大运动量,结果晨练时突发不适。

科学对策:循序渐进,合理运动。选择中午或下午气温较高时活动,避免严寒刺激;优先进行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时长控制在30分钟内;运动前后喝温水,保持血液流通。

特别提醒:

在“气温过山车”期间,中老年人需格外关注身体信号。每日监测血压、心率,波动过大时及时就医;避免情绪激动;饮食不要过分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