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极之夏,正宜温阳:中药师拆解三伏祛寒的“天时密钥”

2025-07-21 09:1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中心医院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当蝉鸣攀上树梢,热浪席卷大地,我们便迎来了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三伏天,人体腠理大开,阳气外浮,在这个阶段,顺应自然规律,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阳气来补充人体阳气,驱除体内寒湿,正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像遇冷就咳喘的“老慢支”、沾凉就腹泻的“玻璃胃”、阴雨天关节刺痛的“老寒腿”,以及痛经时离不开暖水袋的“冰美人”,更要抓住三伏天这个养生黄金期,用中医药知识武装自己!接下来,由专业中医师来为大家介绍三伏养生的五把“祛寒钥匙”:每一招都暗藏中医药知识“小心机”!

饮食钥匙:药食同源,吃出健康

1.荷叶扁豆饮:荷叶味苦、性平,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的功效;白扁豆味甘,性微温,能健脾化湿。二者搭配,既能驱散暑湿,又不会损伤阳气,妥妥的“夏日养生 CP”。

2.姜枣陈皮茶,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三味药材搭配,温中散寒效果拉满。

3.乌梅山药羹,特别适合汗多心慌的朋友,乌梅敛肺生津,山药补脾养胃,二者结合,让你在三伏天也能元气满满。

起居钥匙:细节之处,暗藏玄机

夏天大家都爱吹空调,但一不注意就容易被寒气入侵。从中医穴位角度来看,后颈的“风府穴”是风邪入侵人体的重要通道,一定要注意保护,避免空调直吹。另外,脚底有众多经络和穴位,寒气容易从脚底趁虚而入,建议即使在家,也别光着脚,最好能穿上袜子守住健康防线。晚上睡觉,可用薄棉毯盖住“三阴交”,它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做好保暖,能帮助我们稳固体内阳气。

艾灸钥匙:穴位施灸,温阳散寒

1.灸足三里,就像是给脾胃请了一位“专属保镖”。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有健脾胃、化湿浊的强大功效。

2.艾灸关元穴,能补元气、暖胞宫,是人体的“元气之根”,对于阳虚体质的朋友特别友好。

3.艾灸大椎穴,大椎穴作为“诸阳之会”,艾灸它可以通督脉、祛表寒,帮我们把入侵体表的寒气赶出去。

不过艾灸讲究穴位精准,如果是新手,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哦!

外治钥匙:药浴泡脚,赶走寒湿

1.老姜花椒汤泡浴。生姜辛温,花椒性热,二者煮水用来泡浴,能让身体由内而外暖和起来,把寒湿之气统统逼出体外。

2.艾草紫苏汤泡脚。艾草温经散寒,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它们泡脚,就像给双脚做了一场“中医药SPA”。

情志钥匙:身心同调,静享三伏

三伏天高温容易让人烦躁,情绪波动大。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气血运行。咱们可以试试叩齿、闭目养神、缓步观云这些方法,主打一个“佛系养生”,让自己静下心来,避免情绪“暴走”,达到身心同调的效果。

当然,三伏养生也有“雷区”千万不能踩!

1.运动后大量出汗,别不当回事,及时擦干汗,喝点常温淡盐水,防止“大汗亡阳”;

2.千万别用冰镇食物“以冰降火”,不仅伤脾胃,还容易让寒气在体内扎根,不如来碗绿豆汤,温和又解暑;

3.三伏贴贴敷要注意,每个人体质不同,需要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来决定是否适用,可不能盲目自行购买跟风贴敷。

蝉鸣渐起,暑意正浓,在这炽热的三伏时光里,愿你我皆能以中医药智慧为引,借天时之力,调养身心。待秋风送爽时,回首这个盛夏,留下的不只是与热浪的“斗智斗勇”,更是一份被精心呵护的健康与从容。且让我们在这炎炎夏日,安然养生,静候岁月温柔以待。

(来源:西施眼  通讯员 李岚 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