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火炬网 > 工作信息 > 工作动态
用爱心点燃明天的希望
发布日期:2005-08-29 16:01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火炬网

用爱心点燃明天的希望
不让孩子因贫失学

据有关部门统计,诸暨市在册学生有16万之多。其中,父母双亡或父亡(残)母改嫁,家庭无经济来源的困难学生比例大概在1%至1.5%之间。对于这些学子而言,生活的贫困给一棵棵小树长成栋梁设置了重重障碍,生生要断送一朵朵花蕾绽放美丽的机会……贫困学子渴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而改变这一切,需要的是教育,是给予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为此,这些年在我市,这个有着耕读传家遗风的教育强市,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成了全社会的一个共同心愿。

部门倾情 社会共担

为切实有效地救助贫困学子,诸暨市把助学工作长期化和制度化,早在1996年就建立了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会,基金来自机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捐款,当年捐助资金达300多万元。基金由政府委托市教育部门发放,从1996年到2004年,累计补助上万人次,补助金额多达500万元。单2004年,以发放教育券方式减免的贫困学子书学费就达发放108万元,累计受助学生3328人次。
诸暨市教育部门在做好助学券发放工作的同时,还在全市各校开展为贫困学子献爱心活动,参加捐助的有老师学生还有家长。有的助学活动还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如草塔中学,1996年由校团委为主发起了爱心募捐活动,成立草塔中学爱心基金会,至今已在全市近10个镇乡结对贫困生100多人,捐助的金额达15万余元。教育局的机关干部也走在了助学活动的前列,从2003年起每位机关干部结对1-2名贫困生,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部分教办则发动干部、职工和老师与贫困生结对,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把更多的爱和关怀留给贫困生。
其他部门和单位也不甘人后,从资金到行动,倾情支持,给予贫困学生实实在在的帮助。市关工委把确保贫困学子的顺利就读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经常为贫困学生牵线搭桥,联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家捐助贫困学子。自2001年以来,通过市关工委系统得到捐助的大中小学生达6028人次,总计金额达395.3万元;市民政局每年向特困家庭的大学新生送上书学费,从2003年至今,民政局通过慈善总会救助的贫困大学生达328人,累计发放金额80余万元。计生部门和一些社团组织如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也纷纷发挥自己的职能优势,开展如社会妈妈结对、团员青年爱心助孤、爱心助残等各种形式的帮困助学活动,让爱的阳光照到每个贫困孩子的心上。
在全市捐资助学氛围影响下,一些知名企业也纷纷加入到助学队伍中来,如中国海亮集团,9年来连续支持多名特困大学生读完大学;天洁水泥公司、山下湖珍珠集团、天洁集团、阮仕集团、祥生集团数年来不间断的资助贫困学子。最近,盾安集团设立了关爱助学金,计划每年出资20万元 ,通过5到10年的努力,资助100名贫困学子完成大学学业,让百户家庭摆脱贫困。普通的市民家庭也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了助学行列,如今夏,在某单位上班的朱女士来到关工委,通过关工委与我市一贫困学生结成了助学对子。

一助到底 一个不少

笔者在团市委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9年前,两个不到10名团员的基层团支部与一个读小学三年级的贫困女孩结对,到如今,当年的小女孩长成了一个少女,这两个基层团支部还在资助她完成高中的学业。
这个幸运儿叫王红,最早资助她的是市农业局下属的两个基层团支部,现资助行动已发展到局团委。家住暨阳街道的王红,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家境贫困。1997年王红读小学三年级时,市农业局下属单位水产渔政站、农技推广中心两团支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与品学兼优的她结上了对。从此,这些团员青年从工资中拿出一份资助王红学习,不但每学期为她交清所有的学杂费,而且时常关心了解她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经常送衣服、学习用品等,鼓励她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当王红以680分的高分考入重点高中时,市农业局团委在与全体团员商量后,又开展了捐款活动。这学期的学费也早在团员们的考虑中,就在8月中旬,全局团员青年又为其捐款3500元并送到她家中。
像王红这样的幸运儿在我市有许多,因为在我市无论是部门社团组织的助学活动,还是企业个人开展的结对行动,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做法,那就是常年帮扶,一助到底。像我市五峰电容器厂的周晓东,资助孤女李飞霞,从她读小学三年级到如今考上大学,从未间断。可想而知,大家这么做,无非是希望通过长期的结对助学,让他们的求学道路越走越宽。
在人们的助学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无论这些学子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只要他在我们诸暨就读,只要他生活确实困难,帮扶的手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向他。如我市大唐镇,快速发展的袜业吸引了诸多的外来建设者,他们带着孩子来到大唐。这些孩子在入读时和本地的孩子一样进镇办小学初中,在书学费上考虑到他们家庭的实际困难,学校给予一定的减免。这样的做法,在我市的许多镇乡通行。每年新学期开学,外来建设者家庭的特困学子,和我市其他特困家庭的孩子一起享受减免书学费的教育券。
在诸暨,绝不让一个外来学子因家境贫寒而辍学,这已是一种共识。

关怀不断 帮扶到心

记者在市慈善总会看到这样一封感谢信,信中这个现在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读书的女孩说:“是你们从不间断的关怀使我重新有了就学的机会,是你们真切的帮助让我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谢谢你们。”写信的女孩是应店街镇云石人,其父多年前死于矿山事故,母亲已经改嫁,其由外婆领大。初中毕业后,该女孩考入了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但一场乙肝使得她不得不休学回家,为看病,家中花去了1万多元的钱。病稍好转,她想再返校,却遇到了一些阻挠。市慈善总会在一次困难家庭调查中知道这件事后,立即组织人员到她家慰问,并送上医药费2000元。市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陪她到医院复诊,出具了她已康复的医疗证明。接下来,市慈善总会又打电话到绍兴慈善总会,请绍兴慈善总会向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表达女孩想复学的心愿。就这样,在市慈善总会的帮助下,女孩重新回到了学校。
就像慈善总会一样,我市许多部门单位企业和社会人士对贫困学子的帮扶一直是无微不至,真切感人。市关工委每年对结队的大学生开展座谈回访,关心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结对企业则用给学生发短信,写信,寄卡片的形式鼓励关心学子;贫困学子的困难有人关心,贫困学子家庭的不幸遭遇也同样得到了社会的救助。浬浦镇小黄一家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关爱。小黄家因父患重病,家中无经济来源。她家靠政府的低保补助为生,她读大学由阮仕集团资助,而她妹妹则一直享受着教育助学券。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诸暨,身置寒门的贫困学子们因为有政府的关心,有企业和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他们的生活学习得到了保障,他们和蓝天下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平等的受教育权,而我们的社会,也因为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和他们之间的帮扶故事,变得更加温暖动人。

九载深情系寒门

在诸暨市,说起中国海亮集团,许多市民都知道它是全国最大的铜加工企业,作为中国500强企业,它当之无愧是诸暨的骄傲。
然而很多市民不知道,就是这个全国知名的企业,9年来,一直默默地在做一件好事,9年来它每年拿出大笔的资金救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让许多寒门学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致富思源回报社会

海亮集团创办于1989年,这些年,集团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业绩年年飙升。公司的创始人冯海亮认为,海亮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海亮人应致富思源回报社会。
其时正逢全国招生制度改革,全国高校扩招,我市有许多大学生虽成绩优秀但因家庭贫困无力再进大学深造。海亮集团知悉这一令人扼腕叹息的情况后,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
1997年夏天,海亮集团在《诸暨日报》等媒体刊出了这样一则助学公告:凡在诸暨范围内考上国家重点大学而家庭贫困难以入学的学生,其每年应缴的学杂费由海亮集团提供资助,集团对被资助的学生不附带任何条件,更不需要他们毕业后来海亮为海亮服务。海亮人的心愿是这些学子学业有成,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公告刊出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年,有6位贫困家庭的学子通过海亮进入了大学。孤儿小楼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失去了父母,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靠村集体和邻里相帮读到高中,爷爷奶奶又亡故了。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工业大学时,看到3000多元的缴费通知书,他完全绝望了。这时,他的堂姐在《诸暨日报》上看到了这个公告,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海亮,集团在调查核实他的情况后立即表示资助他上学。小楼后来写信给集团说:“在我已经绝望的人生路上遇到了你们,使我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情。是你们,重新鼓起了我对生活的勇气。”

助学路上痴情不改

1997年的公告后,海亮人和出身寒门的优秀学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每年的夏天,资助贫困家庭的优秀大学生成了海亮一条没有明文规定但却信守不变的承诺。
为让救助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更多的优秀贫困学子圆上大学梦,海亮集团把寻找贫困求助对象的工作托付给了市关工委,由市关工委通过下属的关工委组织对全市当年的贫困高考学子进行调查,优秀的困难学子在考上大学后,集团会出资助他读完大学。市关工委曾统计了海亮集团这些年来资助的金额,到今年为止,集团共出资50余万元,累计结对学生近60名,今年资助新生9人。
海亮的这一善举,付出的是一笔笔的资金,换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求助。2000年,海亮与考上南开大学的小珍结对时,发现小珍家特别困难。小珍家有三兄妹,个个读书很好。但家里很穷,家徒四壁。哥哥上大学时,父母变卖了家产供他读书,到小珍,幸亏有了海亮的资助。过了一年,小珍的弟弟也考上了7年制的医大,他的父亲只好到海亮求助,海亮人一肩接过了小珍家的重担。小珍的爸爸感激地说:“没有海亮就没有我的这个家,就没有我家孩子的今天和未来。”

真切关怀情暖学子

现在北京科技大学读书的小周说自己的大学路是海亮集团铺就的。去年,他虽在高考中取得了高分,但当时由于小周的爸爸患有重病,为救爸爸,家里已经欠下了不少债,家人生活就靠其母到处打短工维持。这样的情况下,他能到哪里去筹措学费呢?海亮集团从市关工委那里了解到了他的情况,立即与他结为助学的对子。
现在,已在读大二的小周各方面都很努力,他说:“是海亮的帮助让我有了这个读大学的机会,我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他说海亮集团就像是贫困学子的家,这个家既关心他的学习,也关心他的生活。
与海亮结对的学子都知道,每年的8月20日为结对学子的团聚日,这一天,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冯海亮先生不管多忙,都会挤出时间和同学们座谈,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听听同学们的心事和难事,鼓励同学们不要屈服于命运,要鼓起信心勇敢地生活。冯海亮还经常给贫困学子发短信,写贺卡来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改变命运。
海亮的真切关怀感召学子发奋学习,一些受助学子现在已经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如就读中国政法大学的小刘,现在北京市人大工作;就读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小金,现已在新民晚报工作。受助的学子大多学习刻苦,在校时有的被评上了三好生,有的当上学生干部,还有的争取到了奖学金。
受助大学生通过海亮的资助进入了大学,现在,他们又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创造未来。这一点,很叫海亮人欣慰,因为这也正是海亮集团当初下决心资助的本意所在。
撰稿 : 诸暨市日报社 应柳漪 诸暨市关工委 罗贤灿
2005.8.29
 

信息来源:火炬网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