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关工委“爱心助成才,共圆大学梦”资助仪式上的讲话
诸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赵源恩
(2006年8月11日)
尊敬的老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非常高兴,参加市关工委举行的“爱心助成才,共圆大学梦”资助仪式,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妇联、企业老总和乐善好施的热心人士,以结对帮扶的形式帮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对党和政府来说,对社会各界来说,这都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对接受资助的大学生来说,从中确实能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各界给予的温暖,更加促使你们发奋努力,刻苦学习,成就事业。今年3月7日,市府办印发了诸暨市贫困家庭子女大学助学办法,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规范资助的标准和办法,这使帮困助学有了一种长效机制,使帮困助学工作能够长期化、经常化、制度化,也使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上大学梦有了实质性的保障。
市关工委长期以来为解决我市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天的活动是这种传统美德的进一步弘扬,进一步发扬光大。前不久,市里召开贫困家庭子女大学资助工作协调小组会议,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支持帮困助学工作,如市教育局、财税局、民政局、慈善总会、人民教育基金会、团委、妇联、残联、总工会,都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奉献爱心,播种希望”,把温暖送给困难学生家庭。至今,全市已建构起以关工委为主体,全方位多层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谋发展、促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些年来,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一部分贫困家庭,有的是因病致贫、因灾致贫;有的是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原因,难以适应而致贫;有的因企业经营困难下岗分流,使家庭生活比较贫困。这些困素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一批困难学生的出现。综上所述,帮困助学是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百姓的崇高事业,其意义十分深远。
最后,我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第一,市府办(2006)32号文件为我们奉献爱心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办法》确定承担资助工作的主要部门或单位,要一如既往,继续努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爱心来关心弱势群体。要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实施政府统抓,关工委牵头,全市一个口子,面上一盘棋,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名单,统一整合。逐步完善“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规范管理”的帮困助学工作格局。按《办法》,关工委重在计划制订,统筹协调,全程关爱,工作总结,并根据自身力量,有目的、有重点地扶持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家庭特别困难,思想品德好,有培养前途的大学新生。
第二,要继续动员社会力量帮困助学。帮困助学活动是一项全社会的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我市有一批企业家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他们主动地与社会贫困群体结成对子,进行帮扶。今天到会的海亮、盾安、红磊、李字、天洁水泥、康兴环保以及祥生、万安、上包、天洁、阮仕珍珠、新光饰品等众多企业,有的结对助学已长达十年历程,有的情系贫困学子已逾百名。在涌现了一大批乐善好施的企业家基础上,要发动更广的社会层面来开展和推动这项活动。新闻媒体应及时宣传在帮困助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全社会营造爱心助学的热烈氛围。
第三,受资助的学生要自强自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今天受资助的各大学生都是经过各级推荐、比较、筛选而最后审定的家庭特别困难,品学特别优秀的学生,你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古人云:“人穷志不短”,是说做人要有志气,要有骨气,对在座的大学生来说同样有用。我衷心地希望今天接受帮助的同学们,不以家寒而自弃,不以己贫而自悲,确立家境不能选择,道路就在脚下的信念,智贫困而后勇,视苦难作财富,坚忍不拔,发愤图强,在人生道路的起点上,志存高远,勤奋读书,从而以自己的优异成绩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之情、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不辜负关工委领导、企业老总和社会各界的一片爱心。
最后,借此机会,对于所有心系贫困学生,尽心竭力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排忧解难,无私奉献同志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和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