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为雷锋
——安华镇中心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扫描
□通讯员 周建华 周 敏
编者按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这是大家的共识。那么,在这个新时代,我们的下一代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来做人,需要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开展道德思考和实践。从今日开始,本报开设“把德育放大,把德育做小”栏目,宣传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典型,为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推波助澜。
雷锋是20世纪60年代的先进人物,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雷锋精神成为时代的精神,他也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学习雷锋好榜样”这催人奋进的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青人。雷锋离我们既远又近,只要有一颗善良、真诚、向上的心,人人皆可为雷锋。
近年来,安华镇校把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课程,利用各种载体开展教育活动,涌现了一个又一个小雷锋。
志愿者10年接力敬老爱老
2000年9月,由安华镇中团委牵头,在七年级学生中挑选志愿者成立敬老服务队,把爱老敬老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并在每届七年级生中建立敬老服务队的组织机制,形成爱心接力竞赛。
镇敬老院成了敬老服务队的结对服务单位,队员们定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清洗衣服,为老人们洗洗脚,梳梳头,说说话。每逢节日,队员们总会自己凑一点钱买上一些水果、糕点与老人们一起过节日,时常表演一些文艺节目与老人们共享快乐。服务队建立老人信息档案,每当某位老人生日时,总会有一束鲜花、一盒蛋糕送到老人的手中。
10年来,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新队员来了一批又一批,但歌声依然响亮,鲜花照样鲜艳,爱心接力仍在继续。老人们对新队员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只是留下年复一年的重叠依恋。
百把小扫帚扫净一条街
安华镇小的周边既有农户住房,又有家庭工厂,每逢风起,纸屑、塑料袋满天飞,环境卫生成了老大难。为此,镇小发起“百把扫帚清大街”活动,组织高年级学生分期、分批上街清扫。
头戴小黄帽的清扫队出现在街头巷尾,其意义并非单单起到清扫垃圾净化环境的作用,更是向社会发出的一种鼓动宣传,许多居民深受感动,自发加入清扫行列。他们说:“小朋友都懂得清洁卫生,何况我们大人。”从此,“门前三包”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清洁卫生看似小事,上街清扫也属平常,但小气候影响了大环境,这就是公民道德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好人好事记载簿上
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
安华镇小校长赵玉君有一本好人好事记载簿,记录每天的好人好事已成了她工作的一部分。笔者特意浏览了一遍,里面详细记载了学生姓名和事件经过,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好似蔚蓝色的天空中镶嵌着许多晶莹剔透的宝石。大事不多,小事不少:某某在操场上捡到一角钱交给教师;某某为倒伏的小树打桩扶正;某某帮助低年级同学打扫卫生……而何栋诚和周森超可说是其中的典型。
最近,安华镇中校长室收到一封感谢信,感谢信出自矿亭村88岁金招凤老太的外甥女之手,感谢七(5)班学生何栋诚的救命之恩。何栋诚与独自一人居住的金老太是邻居,小栋诚一直把金老太作为亲奶奶看待,平日里经常为老人打水扫地,到商店代买日用品,或者替老人传个口信什么的。2009年12月31日傍晚,金老太做饭时不慎将煤气引燃,因为腿脚不便加上事发突然,一下子吓得不能动弹,只是拼命喊“救火”。这时,正好何栋诚放学回家,听到呼救声就冲了进去,见是煤气燃烧,他一边迅速提水泼向火源,一边劝老太快速离开,他的手也在关闭煤气瓶阀门时被轻度烫伤。当学校领导见到金老太时,她心有余悸地说:“我大喊救火时,周边没有人。幸好栋诚来了,灭了火,让我捡回了一条老命。我们这里都是木结构的老房子,如果不及时扑灭,后果不可想像。”虽然我们不提倡青少年参加有危险性的救援活动,但在无法求援的情况下,何栋诚的果断行动值得肯定,同时也表现出他先撤人后关阀的机智行为。
2月21日,安华镇小六年级的周森超同学在雄风百货商场拾到了装有4500元现金的钱包(本报3月11日一版作过报道),交到了总服务台。4500元钱对于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学生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能在巨额金钱面前不动心,且不要一分报酬,拾金不昧这一传统美德在一个家境并不富有的小学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这与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
2009年5月15日,学校开展为患病学生献爱心活动,全校1075位学生捐献,共计3394元。
2009年10月6日,学校进行“爱心小天使”评选活动,15位学生榜上有名,分别是周密、周森超……
……
润物细无声。 安华镇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在持续进行中,我们期待它开出更美的花朵。
摘自2010.4.1《诸暨日报.教育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