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甲午耻 誓圆强国梦
——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宣讲提纲
一、甲午战争的经过和结局
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战争,因为这年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今年也是甲午年,距今已有120周年了。
十九世纪末,日本在侵略朝鲜的同时,加紧准备对华战争。日本国派特务到中国刺探军事情报,并对台湾进行骚扰。1887年,日本制定了《征讨清国策》,打算用五年时间作好进攻中国的准备。甲午战争前,在军事上已完成发动战争的准备。1894年,日本借机进入清朝政府庇护的朝鲜,并在6月份占领汉城。
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动,清政府有主战、主和两种态度,以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为首的一派主张对日作战,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一派主张避战,乞求列强斡旋。结果是慈禧太后支持李鸿章。然而清政府的畏缩忍让,反而助长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894年7月,日军攻占朝鲜,组成傀儡政权继而驱逐在朝的中国军队。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分两路向驻守在牙山(位于韩国西海岸城镇)的中国军队及丰岛海面的中国兵舰发动突然袭击,挑起了甲午战争。
7月25日,我国“济远”、“广乙”两舰从牙山出发,驶往旅顺。途经丰岛海面时,遭到日本三艘快速舰的拦截围攻。“广乙”是铁皮木船,在躲避日舰时触礁而沉。“济远”是巡洋舰,管带(相当于舰长,下同)方伯谦挂白旗示降并下令转舵回逃。舰上爱国士兵不堪受辱奋起抵抗,以尾炮击伤敌舰,摆脱追击。此时,又有运兵船“高升”号及护航舰“操江”号行驶到此,日舰俘获“操江”号并威胁“高升”号上的中国官兵投降。中国将士宁死不屈,进行自卫,结果大多牺牲。同时,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进攻。总兵(主管下去内绿营的军官)聂士成率部与日军激战,但主将叶志超逃往平壤,最终聂军寡不敌众,牙山失守。
在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后,清政府被迫应战,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李鸿章派左宝贵等率军两万开赴朝鲜,驻守平壤,却让叶志超为诸军统帅。9月15日,日军分四路进犯平壤,左宝贵率部抵抗,不幸中弹阵亡。叶志超挂起白旗,乞求日方让路回国,中日在朝鲜境内的战事就此结束。
平壤失守后两天,日本侵略者为取得黄海的控制权,又在黄海海面向清朝的北洋海军发起进攻,挑起黄海海战。
9月16日,海军提督(相当于司令)丁汝昌率北洋海军十余艘舰船护送运兵船至大东沟,返航时遭日舰截击。丁汝昌率领舰队列阵迎战。战斗开始后不久,丁汝昌在旗舰“定远”号的飞桥上跌落,身负重伤,“定远”管带刘步蟾接替指挥。北洋海军广大官兵在强敌面前毫无惧色,他们舍身杀敌,英勇作战。“致远”号舰弹药用尽,中炮受挫,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迎撞敌舰“吉野”号,不幸为鱼雷击中,全舰250人壮烈牺牲。“经远”号全舰官兵在管带林永升的指挥下,竭尽所能炮击日舰,直至舰身被击沉,舰上除十六人获救外其余都以身殉国。“镇远”管带林泰指挥官兵炮击敌旗舰“松岛”号,使敌舰起火,失去战斗能力。这场激战持续五个多小时。“济远”、“广甲”两舰管带临阵逃跑,致使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其主力尚在,日军也有五艘受到重创。
10月下旬,日军分两路进犯中国东北边境,第一军过鸭绿江,攻占九连城,沿江驻守清军除聂士成部进行抵抗,其余闻风而逃,致使日军向辽阳逼近;另一路日军进攻目标是旅顺、大连。11月7日,日军轻取大连。18日,日军向旅顺发动进攻,丁汝昌请求北洋舰队驰援,结果未获得李鸿章同意,旅顺徐邦道死守三日终因无后援而失败,旅顺军港就这样被日军夺取。
日本侵略者为了压迫清政府就范,于1895年1月在山东成山角登陆,包抄威海卫的后路。同时,从海上对威海卫实行封锁。北洋舰队受李鸿章控制,龟缩港内。1月下旬,日军从后路进攻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并用炮猛攻中国舰队,丁汝昌请求突围作战又遭李鸿章拒绝。北洋舰队中的一些外国顾问、教官等投降派逼迫丁汝昌投降,部下一些将领又不执行丁汝昌冒死突围的命令,丁只能在绝望中自杀殉国。刘步蟾等一批爱国将领也服毒自尽。北洋舰队至此覆灭。北洋舰队覆灭了,但广大爱国官兵的英雄气概却令人敬仰缅怀。上世纪六十年代,据此拍成的电影《甲午风云》使当时全国人民受到了一次生动感人的爱国主义教育。
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割地赔偿的《马关条约》则成了中国人难以忘记的耻辱。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一是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二是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三是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四是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时,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可在内地设站寄存。五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马关条约》是一个赤裸裸的卖国条约,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新枷锁。《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割占中国领土,这是对我国领土的一次大劫掠。从此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魔爪伸向中国腹地,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逼得清政府向西方列强举债,致使政治上、经济上更加依附帝国主义。《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清国成了大弱国。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历史的教训应该记取。
教训之一:甲午之败,败在慈禧掌权的清廷。十九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他们要用“武力开拓万里波涛”,要“布国威于四方”,他们首先打算先征服中国台湾,然后征服朝鲜,最终征服整个中国。面对蓄谋已久、磨刀霍霍的日本,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却是醉生梦死,不做备战的准备,把希望寄托在西方列强的调停上,打无准备之仗,怎能不败?
教训之二,甲午之败,败在统帅李鸿章。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亲手缔造和指挥的军队。在整个战争中,他不顾战场实际,致使北洋海军成了一只困兽,任日军宰割。
教训之三,中国军队素质不高,不少将领畏敌如虎,临阵脱逃,折射出当时一盘散沙的社会现实。黄海海战中,“济远”、“广甲”号管带方伯谦等将领临阵脱逃;在牙山战役中,主将叶志超临阵脱逃;在威海卫时,将领们不遵丁汝昌命令,不敢冒死突围,等等,都说明清军素质尤其是将领素质不高。
总体来说,中日甲午之战,是一场资本帝国主义与腐朽封建主义的战斗,是科学与迷信的战斗,是一只野心勃勃、雄赳赳的老虎与一头毫无警惕、昏昏欲睡的狮子的战斗,是一个小而强的国家与一个大而弱的国家的战斗。“弱国”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则在情理之中。
二、回顾中日战争历史,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中日甲午战争是第一次中日战争,在国际上,一般将中国的抗日战争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不同于甲午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全面战争,依靠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一致团结御侮,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这标志着局部抗战的开始。此后不到一年,日军完全侵占东北,并于1932年成立伪满洲政权,随后又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初期,国民政府投入的大量军队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遏制了日军进攻,随后转入战略相持阶段。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对日作战,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日渐强大,此后中日战争转向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8月,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战中,中国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其中各种财产损失约五千亿美元,三千多万人民在抗战八年中因各种原因伤亡。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放在日本靖国神社中的那些战争罪犯!
抗日战争是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它打破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局面,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起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彻底废除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的一些条款,台湾等一些割让的领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失败要总结教训,胜利也不忘总结经验。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是以下五条:
一是全国抗战,真正是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老幼。二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各民主党派也一致抗战。三是形成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使得日军腹背受敌,不得安生。四是中国的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五是中国人民空前团结,军民一心、浴血奋战、前仆后继,。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很快复苏而且成了世界第三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政府在政治上谋求国际地位,处心积虑想成为常任理事国,在军事上寻求扩张军队,在领土上也开始提出非礼要求。日本与中国、韩国、俄罗斯的领土争端,差不多是日本政府挑起的。
当前,安倍晋三执政后,参拜靖国神社,呼唤军国主义亡灵,使亚洲的和平蒙上阴影。我们要高度警惕,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三、钓鱼岛之争及思考
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中国有关钓鱼岛的最早文献出自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称该岛为“钓鱼岛”,其后文献及官方舆图亦采用“钓鱼屿”名称,明朝嘉靖十二年陈侃所著的《使琉球录》、嘉靖四十一年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清朝乾隆皇帝钦命绘制的《坤舆全图》都把钓鱼岛列为中国版图之内。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下诏将钓鱼岛赏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做采药用地。由此可见,钓鱼岛是中国领土铁证如山。
钓鱼岛位于距温州365公里,福州市约385公里,基隆市约190公里之处。该岛呈番薯形,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4.3平方公里。原隶属台湾宣兰新县头城镇大溪里管辖。
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岛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了日本,从此种下了关于主权争议的祸根。
根据二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旧金山和约》,“日本的主权必须被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以及吾人所决定的其他小岛之内”的内容,日本应该在二战结束后把钓鱼岛等交还中国。而日本现政府认为钓鱼岛属无主土地,并无受到中国统治的迹象,强词夺理地把钓鱼岛视作是无法分割的日本领土。
钓鱼岛之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幽灵复活的一个表现。对此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
日本的靖国神社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他们是侵略中国、挑起第二次中日战争的罪魁祸首,也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战争的策划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的历史罪人,是亚洲的“纳粹”、“法西斯”。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实质是颠覆东京审判,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历史,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及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对人类良知的肆意践踏和对公理正义的狂妄挑衅。安倍参拜靖国神社,遭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尤其是中韩等亚洲国家的强烈谴责。世界舆论认为,参拜活动显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加剧了亚洲地区局势的动荡。此外,安倍政府试图增加防卫经费修改日本战后的和平宪法,甚至打算把钓鱼岛写进日本的历史地理教科书等等行径,充分暴露了他们军国主义的丑恶嘴脸和侵略扩张的狼子野心,我们岂能麻木不仁,毫无警觉。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日本人民也是爱好和平、讲究礼仪的人民。远在唐代,中国人民就与日本人民有友好往来,日本友人晁衡还在唐朝为官并与大诗人李白结成友谊。明代日本海盗骚扰我国闽浙沿海地区,长达数十年,但并不影响日本商旅与明朝百姓的正常交往。抗日战争中,一些日本国民成立反战同盟,表示对日本法西斯的不满。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成了友好国家。我们相信广大日本人民绝不会认同安倍政权的倒行逆施。如今面对安倍政权与中国为敌的咄咄逼人的态势,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作出怎样的回应呢?
一是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日本安倍政权无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抗议和谴责,以中国为敌,呼唤“二战”中日本战犯的亡灵,这就促使人们重温日本国的侵华史。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直至如今的钓鱼岛之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对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伤痛,我们要世世代代铭记于心。譬如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我诸暨境内烧杀抢掠、奸污妇女无恶不作,著名的浬浦惨案、三江口惨案、璜山惨案记下了侵略者的累累血债。
如今,国家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的12月13日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就是要让全国人民,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世世代代记住历史,不忘国耻。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对祖国的背叛。忘记苦难历史的民族难以达到最终的辉煌。忘记苦难国史的人不可能成为爱国者。
二是弘扬爱国精神,做誓圆强国梦的好少年。
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圆中国梦。这个梦就是富国梦,这个梦就是强国梦。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个富裕强盛的泱泱大国,只是到了近代才变为弱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联。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
我们青少年学生不要忘记“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把建设强大中国的责任担当起来,好好学习,掌握本领,练好身体,端正品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说明:
1、本讲稿在宣讲中应突出甲午战争和当前钓鱼岛之争的历史。回顾抗日战争也是对比着甲午战争来写,读者自能体会出其中的用意。
2、要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表述,可结合本地实际插补些日寇的侵略罪行,可通过观看电影《甲午风云》谈些自己的认识,也可根据有关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及中日钓鱼岛之争的消息谈些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面对现实中收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市关工委报告团副团长 杨仲坚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