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火炬网 > 五老风采 > 经验交流
践行“枫桥经验” 助力浪子回头
发布日期:2015-11-23 09:55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火炬网

                         践行“枫桥经验” 助力浪子回头
                     诸暨市关工委“爱心帮扶‘6+1’”帮教失足未成年人
  “枫桥经验”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一直以来诸暨市关工委学习践行“枫桥经验”,大力弘扬“五老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坚持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思想引领与关爱帮教工作相结合,创新“爱心帮扶‘6+1’”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开展“爱心帮扶‘6+1’”活动的源由与内容
  2014年年初的老干部迎春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对全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非常担忧,希望我们关工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平台,在帮教、挽救失足失范青少年上主动作为、探索途径、研究办法,为诸暨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持。这既是市委书记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也是关工委应尽的义务和责任。3月份,市关工委会同市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局和教育局、团市委等,召开全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沟通会,交流分析了全市近两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研讨如何进一步做好失足失范未成年人结对帮教工作。同时,市关工委整理了2012、2013两年间市公安局立案侦查、治安处罚的未成年人和市人民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犯名单。随后,市关工委多次召集关爱团成员研讨,并与市司法局、枫桥镇相关部门负责人反复研究“五老”关爱帮教工作。大家认为,推广关爱团副团长杨光照帮教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五老”优势,开展“爱心帮扶‘6+1’”活动,是切实可行的。“爱心帮扶‘6+1’”中的“6”是指司法所司法员、社区民警、驻村指导员、辖区干部、“五老”志愿者、失足未成年人家长,“1”是指失足未成年人,“6+1”旨在整合各方社会力量,依靠群众、构成网络,共同关爱帮教失足未成年人。
  二、开展“爱心帮扶‘6+1’”的举措和办法
  1.组织培训,队伍专业化。4月29日,市关工委召开全市关爱团骨干培训会。要求各级关工委增强做好青少年关爱帮教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以往结对关爱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爱心帮扶‘6+1’”活动,促使失足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健康成长。会上,市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郦武亮通报了近年来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市关工委关爱团副团长杨光照作帮教辅导,重点介绍帮教工作的七种具体方法。
  会后,各镇街关工委根据骨干培训会议精神,开展镇、村两级培训,使参与结对帮教的“五老”认识工作的意义和肩负的重任。在组织“五老”业务培训中,一些镇乡关工委邀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关工委关爱团副团长杨光照作辅导报告,许多镇乡关工委联系当地司法所负责人作法制讲座。
开展各级关爱团骨干培训,目的是引导“五老”学习践行“枫桥经验”,学习实践杨光照的帮教办法。让广大“五老”倡导“三心”(真心、耐心、热心),做到“四知”(知家庭情况、知帮教对象表现、知帮教对象交往人员情况、知帮教对象就业就职及经济来源情况),力争达到“三个目标”(见面率100%,熟悉率100%、改好率90%以上),尽力做到“四满意”(让家长满意、让帮教对象满意、让群众满意、让自己满意)。
  2.走访摸排,结对程序化。根据诸暨市人民法院和公安局提供的失足未成年人信息,市关工委进行分析、分流,并要求各镇乡(街道)关工委深入走访,摸清帮教对象的基本情况。首先明确失足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如是否为同案犯、犯哪些类型案件、家庭重视情况、家长管教能力、失足未成年人自我成长情况。如大唐镇共有9名失足未成年人,其中五名系同案犯,大唐镇关工委在落实结对时,有意识地让结对“五老”加强相互沟通与联系。其次综合各项信息,对全镇失足未成年人分出问题严重、一般、尚可等类别。再次,根据各失足未成年人问题的类别,有针对性地选择“五老”结对。最后,各镇乡、街道关工委分别与司法所、派出所、村两委会联系,落实法所司法员、社区民警、驻村指导员、辖区干部和家长结对名单。如暨阳街道失足未成年人中有陈某、蒋某均为女性、犯介绍卖淫罪。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是名女同志,她主动结对陈某、蒋某,并与街道司法所负责人一同结对,注重工作保密。
通过摸排走访,全市2012、2013两年间违法犯罪的277名未成年人中,除13名随父母外出等原因外,其余264人均落实结对。
  3.统一记载,走访规范化。在2014年5月召开的全市基层组织建设现场会上,各镇乡(街道)探讨了“爱心帮扶‘6+1’”工作,大唐镇关工委《关爱服务记载簿》的做法得到大家的好评。市关工委在此基础上,统一制作了《爱心帮扶记载簿》,明确记载格式,第一页为“结对关爱对象基本情况”、“关爱帮教6+1人员名单”,然后是“关爱帮扶记录”,标明关爱时间、地点、参与人和过程摘要。特别是在《爱心帮扶记载簿》扉页刊有《帮教须知》,强调帮教目的、注重保密等帮教要求。市关工委希望结对“五老”通过定时约谈、及时访谈、电话沟通、上门帮教等形式开展关爱帮教。2015年5月,市关工委汇集各镇街关工委《爱心帮扶记载簿》,检查记载情况,不少镇街记载详尽认真,工作扎实,精神可嘉。
  4.调查指导,研讨常态化。在去年6月份的调研中,市关工委着重与镇乡关工委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关工委优势,提高“爱心帮扶‘6+1’”实效。大家认为,要定好位,发挥关工委群团组织优势,做好协助、配合、服务工作,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引导失足未成年人走正道,健康成长。有的反映,个别镇街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对开展“爱心帮扶‘6+1’”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热情,工作力度不够大,部门间未形成合力;个别家长不太欢迎“五老”上门做工作,认识有待提高。调研后,市关工委向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玲芳同志送交《关于市关工委开展“爱心帮扶‘6+1’”工作的报告》,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去年,市关工委又借助年终考核之际,对“爱心帮扶‘6+1’”工作进行了解,并综合调研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向市委书记、组织部长、副市长等市领导分别作了汇报。
  5.出台文件,帮教机制化。市委领导很重视“爱心帮扶‘6+1’”工作,认为这是深化“枫桥经验”的创新举措,希望在依靠群众、帮教未成年人上作出新探索。对我们送交的调研报告,副书记陈玲芳当即批示,“市关工委爱心帮扶‘6+1’帮教工作载体很好,并已做了大量工作,表示肯定和感谢!请市司法局牵头,发动组织相关单位参加,进一步深化6+1工作机制,加强对失足失范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市关工委与市司法局共同探讨结对帮教工作,联合市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出台《关于对失足未成年人开展“爱心帮扶‘6+1’”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了帮教对象、帮教组成人员、各自职责、工作要求,使结对帮教工作形成制度。
  三、开展“爱心帮扶‘6+1’”的初步成效和下一步打算
  开展“爱心帮扶‘6+1’”活动一年来,全市结对的264名失足未成年人,除1人出走失联、1人参与斗殴被拘两天外,其余262人没有重新犯罪、表现良好。
关工委开展“爱心帮扶‘6+1’”活动,让失足未成年人及家长在“五老”关爱中感受到法律刚性与人文亲情。如次坞镇俞某犯盗窃罪,结对“五老”俞晓潮不时上门了解,关心俞某的思想、工作、生活,让俞某扭转了受歧视的自卑情绪,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关工委开展“爱心帮扶‘6+1’”活动,让“五老”在参与社会治理中,体会到德治与法治结合的重要性,既要依法更要用情,有效地促进失足未成年人走正走好人生路。关工委开展“爱心帮扶‘6+1’”活动,为公检法系统帮教失足未成年人提供力量,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失足失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诸暨市关工委开展“爱心帮扶‘6+1’”活动时间不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今后,市关工委将着力三个聚焦,提升帮教成效。一是聚焦“五老”,提升“五老”帮教专业化素质,更好地促进帮教工作。二是聚焦失足未成年人,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个案研究,因人而异地做好帮教工作。三是聚焦发展,努力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科技手段,融入网格化管理,提高帮教成效,创新“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和谐。

信息来源:火炬网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