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火炬网 > 五老风采 > 宣讲摘登
何心乐:敬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布日期:2015-02-16 14:17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火炬网

敬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诸暨 何心乐

 


[内容提要] 古老传统的敬老文化转化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基因”;新敬老

文化的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 键 词] 传统敬老文化 新敬老文化 文化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敬老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文化,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最朴素的价值观念;是最直观的“民族风”,最浓厚的“中国味”,最珍贵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最久远的“一股文脉”。

千百年来,敬老文化深深地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流淌不歇,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敬老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敬老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影响,使得敬老文化变得异常丰富、复杂,以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标志。

本文将讨论古老传统的敬老文化如何转化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基因”,及怎样培育新的敬老文化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问题。


一、传统敬老文化向具有时代特色“文化基因”的转化

 

“敬老文化”具有精神、制度、物质、行为四种文化形态,几乎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折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总体特征,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敬老文化即人们口头的“孝道”。“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曾经感慨地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孝乃人伦之始、众德之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自从有了中华文明也便有了孝。孝原先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包括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对父母死后的丧葬和祭祀以及娶妻生子延续香火等内容。后来扩展成“小孝事亲,大孝事国”。孝不仅是一个人对父母、对祖先、对社会的一种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更是一种自我道德完善,以及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要求一个人终生修养道德、报效社会、报效国家。

传统敬老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的沃土 敬老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生生不息,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老龄化挑战,化“危”为“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传统敬老文化,就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正能量。

  传统敬老文化的推陈出新,基本立足点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合理内核,在于其深厚的人民性因素。传统敬老文化,根植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受到劳动人民的高度推崇,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成为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敬老文化融合了家庭,最大限度的维护和保障了老年人社会生活;敬老文化促进了个体道德自律,对中国国民性产生了积极影响;敬老文化凝聚了社会,促进了国家稳定与统一;敬老塑造了文化,为民族延续提供了不竭动力。从伦理文化视角来看,敬老文化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恒久课题,包含的合理因素很多,这也是我们在传统敬老文化推陈出新问题上应该持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敬老文化是文化风尚 更是道德实践的准则 传统敬老文化的基本含义是“养”与“敬”:“养”是基础,“敬”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传统敬老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传统敬老文化教化人的所有善的行为,都是由“敬”生发的。由孝敬父母到为人处世,孝贯穿了人的一生,囊括了一切合乎传统伦理道德的行说为规范。古人用“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教化人们,凡是不善的行为、凡是让父母担忧的行为,都是不敬不孝的行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就把赌博酗酒、游手好闲、打架斗殴等行为都归于“不孝”之列,就是因为这些行为不仅无益于养父母,还会让父母担惊受怕,或者败坏父母的名声,就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同样地,出于对父母的爱敬,孝要求人们要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不仅如此,孝敬还倡导对大自然,对所有生灵的爱心,这是一种惠及众生、泽被万物的慈悲和仁爱。可见,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都包含在“孝敬”里,孝敬涵盖了人一生所有的行为,成为修身做人、理家治国之至道。

  从道德角度看,孝是道德的源头与核心,而且是众德之本。孝包括亲亲、尊尊、长长。首先是亲亲,亲亲是爱与仁,是源头,是根据,亲亲中也含有敬,是下辈对上辈的亲。其次是尊尊,尊是敬,是礼的精神。再次是长长,即尊敬长辈,孝与悌是相联系的,悌的实质是长长,就是义。仁、礼、义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亲亲、尊尊、长长是儒家道德的基本伦理精神。

孝敬既是一种文化风尚,更是一种人人均需付诸实践的道德准则。从实践的角度看,孝敬是其他社会准则的基础。孝敬首先是爱,本源是爱父母,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和基础出发,将其可贵的核心观念“泛爱众而亲仁”的博爱思想,推而广之,指向不独孝其父母,而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终做到“亲亲仁民爱物”,以敬的心态爱家人、爱他人、爱国家、爱自然万物,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

今天,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能照单全收,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那些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人、处事、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敬老文化的精义,如 “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等思想的精华,与时俱进,摒弃一些过时了的孝道,如“父母在,不远游”,为一姓一家“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埋儿奉母”“卧冰求鲤”“尝粪忧心”之类的愚孝。通过扬弃,凝练并告诉人们哪些孝敬美德是人性的、文明的、科学的,是应该继承的,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赋予传统敬老文化鲜明时代特色 成为“文化基因”植入人心 在传统社会,孝敬包含敬亲、孝悌、孝忠、孝廉、孝与礼、孝与法等六种关系,形成了孝敬父母、继承父志、珍惜生命、兄友弟恭、延续后代、事君忠君、立身立功、诚信待友等八种含义。孝的天然性(建立在特定的人伦关系之上的)、推及性(从家庭推及至社会、至国家)、义务性(人人都有行孝义务)、实践性(学习孝道的根本目的在于在生活实践中行孝)以及时代适应性特征,决定了孝敬美德完全可以与时俱进的转化,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基因”植入人的心灵。

今天,需要将孝敬的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在传承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的基础上,把继承父志转化为继承父辈振兴中华的大志,把延续后代转化为优生优育,把事君忠君转化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忠诚感恩,把立身立功转化成为国家努力成才,建功立业,把诚心待友转化成为诚实守信、真诚自信的品格,从而使孝敬的内涵具有时代性。

在传统敬老文化中加入广泛性、多样化感恩涵义 今天,敬的主体不仅仅是身为子女的晚辈,而是所有人;孝敬的对象(客体)由过去的父母、尊长、君王,延伸至所有的人,不仅如此,还包括国家、社会、自然万物。以仁爱为核心,孝敬的形式丰富多彩。在家庭里,孝敬是亲人之间的爱;在学校里,孝敬是师生间、同学间的爱;在社会上,孝敬就是大众间的互敬互爱;在国家层面上,孝敬就是忠于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我们还可以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感恩文化的精华,吸收生态文明感恩自然的观点,吸收法治社会敬畏法律的观点,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等的新观点,在孝敬的涵义中加入广泛性主体对多样化对象的感恩涵义,使当代孝敬的涵义更加丰富,孝敬的主体更广泛,孝敬的对象更加多样化。它包括子女对父母及其他长辈亲属孝敬感恩,学生对老师孝敬感恩,个人对朋友诚信感恩,病患者对尽职的医护人员真心感恩,受援者对慈善者真诚感恩,消费者对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者诚意感恩,公务员对人民忠诚感恩,公民对祖国、共产党热爱感恩,大众对法律、社会秩序、大自然的恩赐感恩等。

推动传统敬老文化融入实际工作、日常生活 在融入上下功夫,推动传统敬老文化融入实际工作,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进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孝为仁之本,是人伦精神的核心。孔子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也。”告诫人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行之有常)而信(言之有实),泛(广)爱众,而亲(近)仁。”《孝经》的总结非常经典:“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把“孝”提到天经地义、人伦之大道与核心的高度去推行,足见“孝”的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大。孝敬孕育于血缘亲人之爱,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最易于被人接受。一旦人们将这种情感引入社会关系,就必然生发为对天下人甚至包括对世间万物的敬爱,成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发挥着净化心灵、规范人伦关系、稳定家国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等多方面的作用。


二、培育新的敬老文化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简单的“生搬硬套”传统敬老文化自然不能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应该努力将古老的传统敬老文化培育成一种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新敬老文化,其着力点就要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回归“一个本位”,二突出“四个特征”,三处理好“三个关系”,四强化“四个功能”,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回归“一个本位” 新的敬老文化应重新回归家庭伦理“本位”。传统敬老文化的出现与敬老养老问题密切相关,传统敬老文化是以“善事父母”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传统敬老文化就其本原和核心而言是一种家庭伦理道德,建立现代新敬老文化应还本归源。传统敬老文化最终走上极端化与愚昧化,与其发展过程中的泛化与政治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内部结构的组织化、多元化,行为规范的法制化,使家庭与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泛孝主义的基础逐渐消失,我们不应再把传统敬老文化视作一种“治天下”的万能良方。从时代需要上看,传统敬老文化只有回归家庭伦理,才能获得新的生机,焕发新的活力。

突出“四个特征” 新的敬老文化应突出“四个特征”。新敬老文化应该具有现代性,富于新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

要有平等、互益性 传统敬老文化以子女绝对服从父母为前提,强调子女应善待父母,是条不合理的“单行道”。因此新的敬老文化需要强调双方亲子平等。年轻人要尊老爱老养老,老人也要把自己和子女当作法律上、人格上平等地位的人,爱护后辈,理解后辈,走“双行道”。

要有情感、精神性 在我国步入小康社会已经基本解决物质需要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方面的需要已经成为尊老养老问题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老年人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增强,情感需求更强烈。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天伦之乐,还有对怀旧心理的满足,有人格尊严和幸福感。因此,新敬老文化在重视老年人物质供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精神需要的满足。

  要有合法、科学性 传统敬老文化凌驾于法制之上,法制原则被孝治思想扭曲,导致种种以孝枉法或屈法徇孝现象出现,不利于法治的进步。当代新的敬老文化不能悖逆现代法治文明的精神,必须“依法行孝”、“依法治孝”。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式行孝、践孝。

  要有开放、延展性 传统敬老文化习以为常的行孝方式今天已经很难实现。相对于传统的孝行,当代孝行应该更理性,更灵活多样,充满现代气息。2012年8月,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对从“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到“定期带父母做体检”等多方面提出了示范或要求,赢得了社会较为广泛的认同。新敬老文化在行孝对象上,要以更加广阔的胸怀,提倡在“善事父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爱”:以“爱心”孝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忠心”孝国家,爱国报国;以“敬心”孝自然,善待“乾父坤母”。充分体现“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

在敬老主体上,当代新的敬老文化应该将政府和社会作为敬老的共同义务主体。新敬老文化在当今社会不应囿于家庭狭义的孝而是逐步转为面对社会的广义的孝。作为一种责任义务的孝道,并非专属于子女,该“尽孝”的还有政府,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于政府而言,对老人“尽孝”首先是一种政治责任。对社会其他成员而言,对老人“尽孝”是一种社会责任。

处理好“三个关系” 现代新的敬老文化应处理好“三个关系”。建设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敬老文化,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于传统敬老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片面夸大,生搬硬套。传统敬老文化的推陈出新是一种文化的进化与创新,这种创新既可以是批判地继承,也可以是完全的创新。其次,处理好民间风俗与政治法律制度的关系。在重建新敬老文化中,政府及其政治法律制度要发挥主导作用,倡导并推行敬老文化适合当下的风俗习惯,使新敬老文化逐渐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社会准则之一。再次,处理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敬老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但是尊老敬幼并不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许多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敬老养老方式。因此,传统敬老文化的推陈出新,要注意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己,使之“源远流长”。

强化“四个功能” 现代新的敬老文化应强化“四个功能”。弘扬敬老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现实考量,应该强化“四个功能”。

  教化功能 转型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从人的基本德性出发,以敬老文化开发国民内在的仁爱之心,培养个人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循序渐进,符合中国人重血缘亲情之心理,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因而更具有亲和力和实效性。敬老文化对内可以帮助人们修正品德,端正行为;对外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当前,要通过讲孝道,正家风,醇民风,清政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保障功能 孝敬和照顾年长者是全世界任何地方人类文化中的少数不变的价值因素之一。它反映了自我求存动力同社会求存动力之间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决定了人种的生存和进步。从现阶段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看,以敬老文化为依托的家庭养老模式,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和基本的养老模式。倡导新孝道,就是要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实现养老保障的“中国梦”。

  和谐功能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而迫切。社会和谐的根基在家庭和谐,而敬老文化又是和谐家庭的基础。敬老文化是处理家庭关系的核心规范,家庭施行敬老文化,则亲子和谐,亲子和谐则夫妻和谐,夫妻和谐则整个家庭和谐。家和万事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强化敬老文化的和谐功能,由点及面,从而形成和睦社会风尚和社会环境。

发展功能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敬老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弘扬传统敬老文化推陈出新,可以发挥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如通过发展老年服务业、开发新敬老文化旅游、打造新敬老文化产业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敬老文化的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新敬老文化的教育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敬老与爱国主义一脉同源,敬老源于爱父母的家庭关系,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父母之邦”即为祖国,孝敬是爱国心的根源,爱国心不仅包括对故乡的情感,更包含着对父母的依恋和对祖先的崇拜。孝敬与廉政是相生相依的共同体,廉政是孝敬理念在公权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实现社会文明,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的社会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孝敬以致诚信,孝敬教育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孝敬体现人生奉献与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以孝敬切入,开展爱国、廉洁、社会公德、诚信、和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来源:火炬网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