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6002001/2015-133293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督
发布机构: 市府办(法制办) 成文日期: 2015-07-22
文号: 诸政办发〔2015〕85号

关于印发《2015年诸暨市质量强市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5- 08- 06 17: 0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府办(法制办)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属企事业单位:

       《2015年诸暨市质量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诸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7月22日

2015年诸暨市质量强市建设行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2015年绍兴市质量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和《2015年诸暨市委市政府工作要点》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全市不发生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重特大质量安全事件;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到58%以上;竣工交付使用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全市新开工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78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和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生态市考核要求。
       二、具体任务
       (一)以促进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推动质量升级
       1.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建设。积极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筹建工作,认真配合绍兴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完成“全国袜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和“全国山下湖珍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工作,着力提升诸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民生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增强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
       2.积极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按照市政府《关于积极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诸暨市“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发展规划(2015-2017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大力培育行业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单打冠军”、现代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指导企业制订产品先进标准,开展对标达标活动。
       3.深化推进质量提升工程。以开展“三名”企业培育试点为抓手,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深入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加大企业质量技术改造支持力度,落实“浙江制造”扶持政策,推动制造业质量升级。
       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为目标,稳步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开展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专项整治,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和创立技术中心。
       以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为落脚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全力以赴抓招商,扩大商贸容量,实施招商选资“一号工程”,积极引进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重点引进国家级知名品牌,提升全市商贸业档次。
       以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合治”为动力,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水平。做好巩固、深化、提升文章,重点开展河(渠)V类水质整治,老旧车黄标车淘汰,禁止垃圾、秸秆露天焚烧等工作。
       (二)以确保质量安全为底线,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监管
       1.加强重点民生领域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全面落实“三落实、二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工作要求,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二是加强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管,提高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监管效率。三是运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市场反溯机制等手段,严防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加强重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对工程渗漏、裂缝等住宅质量常见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加大对标准化工地的推广。二是落实项目建设、施工、监理等责任主体,实现工地扬尘治理制度化。三是推行企业和项目负责人诫勉谈话等制度,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3.加强重点服务行业质量安全监管。一是突出“问题导向”,督促重点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二是制定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养老机构康复标准,建立健全服务行业地方标准体系。三是开展旅游行业“秩序”“治黑”“清网”“督查”“规范”五大专项行动,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道德水平。
       4.加强重点污染产业质量安全监管。一是继续开展印染、酸洗喷漆及乳胶、电缆、化纤加工等有机废气产生重点企业专项整治。二是实施重点减排工程运行管理考核,力促减排效益。对热电等重点减排企业实施实时监控,确保排放达到国标要求。 
     (三)以建立质量诚信体系为目标,全面提高质量共治能力
       1.构建质量共治格局机制。建立“企业全面负责、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监管、检验机构技术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质量共治机制,健全质量违法举报奖励制度。
       2.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设食品相关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加强工程质量和建设市场信息统计分析。建立质量“黑名单”等制度,推动政府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共享。
       3.积极推动质量管理创新。建立电商产品“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质量监督机制。加快试行产品质量担保责任、质量问题先行赔偿、质量安全约谈等制度。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联动机制。完善质量强市工作联动机制,发挥强市办综合协调作用,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质量强市建设。
      (二)强化岗位目标考核。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部门、镇(街)重视质量、关注民生,促进块状产业质量提升。
      (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严格落实质量首负责任制、产品“三包”、缺陷产品强制召回等质量安全责任。
      (四)强化公共平台建设。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强化政府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发挥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的作用。
      (五)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探索行业协会承接政府管理职能工作,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积极营造全社会质量共治良好氛围。

全文下载:诸政办发8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