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火炬网 > 五老风采 > 宣讲摘登
知我绛霞史 爱我新绛霞
发布日期:2017-05-08 15:49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火炬网

知我绛霞史  爱我新绛霞

赵家镇新绛霞村关工委

孩子们:

你们是哪个村的人呀?你们说得都没错!我们都是一个村的人,行政村叫新绛霞村。绛霞村、石头坑村和护家洞村,则是自然村,2006年三个自然村融合,并成新绛霞村。

绛霞村名的来历

有谁能说出绛霞村的村名来历吗?今天先与大家说说我们村村名的来历。

要说我们的村名,先要说我们的背后的山。我们村这里的山属于会稽山脉中段,传说越王勾践曾在此练兵而得名。山脉中段分为“里走马岗”和“外走马岗”两支。外走马岗位于在绛霞村东南,岗岩起伏,千嶂迭翠,俗名锯山。山下仰视,一个个山头扑向青天,势如烈马奔腾,到山顶,一块块巨石印有马蹄状,山腰有近似水平的岩墙,垂直节理,经长期风化侵蚀,宛如排列在岗上的石箱,故村民呼为“箱子石岩”。我们村就在走马岗下,村民就把村名叫做岗下。

有历史记载,我们绛霞村已有700多年历史。我们村民风淳厚朴实,村民勤劳勇敢。村里传下来有句老话,“宁可弃天下,不可弃岗下”。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句民谚一方面说明我们绛霞村地理位址的优越,另一方面说出了我们绛霞村资源的丰富。我们这里出产的茶叶、毛竹、笋干闻名遐迩。民国前,山上多纸槽、炭窑,生产土纸,为绍兴锡箔业的重要原料。山地的白炭,俗称钢炭,为主要燃料,每年均有大量输出。在当时的农耕社会,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农业资源。但是,随着农村电力的普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纸业已经衰落,同样,水碓、水磨、炭窑也早已日渐消失,遗迹尚存但没人会使用。

关于我们绛霞村还有一句老话,“湖田财主几百石谷,不值岗下造户几汤灌粥”。(“石”,念dan(音担),第四声。)石是以前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现在我们称谷一般用公斤作为单位。汤罐,以前村民灶头上与铁锅一起的蒸水的炊具,烧饭时把汤罐里的水也烧开了。我们绛霞出产毛竹,毛竹很粗,容量像汤罐一样。这句老话的意思就是,湖田财主的几百石谷,也不值我们岗下用毛竹蒸的粥。这两句土话,现在看来虽然夸张,却也反映了我们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我们读读这两句土话,希望我们绛霞村的下一代,永远有家乡的自豪感。

杨氏宗祠的渊源

谁能说出我们村最大的姓是什么?现在所在的地方叫什么?对,杨姓是我们村最大的姓,我们都是杨氏后人。我们所在的地方是绛霞村文化礼堂,以前叫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从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开始建造,竣工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共耗时60余年。大家想想看,造这么一个祠堂要60多年,这是一个多少长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从你现在这么大开始建,一直要到你七八十岁的时候建好。这说明什么?一方面,说明当时建筑水平不能与现在相比,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建筑是精雕细琢,体现出工匠精神。

当时杨氏先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建成了一座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杨氏宗祠。随着年代的变迁,我们看不到原貌,但有一些很能反映出当时的精雕细琢。大家都能知道杨氏宗祠百鹿椼(yǎn音沿)吧,上面有几只鹿?100只鹿。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一百只鹿有老、有少、有公、有母,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诸暨在重建西施殿时,曾商量把我们村这根百鹿椼拿去,放到西施殿的建筑中,但村民认为这是我们杨氏宗祠的瑰宝,没有答应。为了保存得更好,我们给百鹿椼掸了金粉,村民们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只允许参观,但绝不会让人偷去。

其他,杨氏宗祠中戏台两侧柱上深雕出一对雌雄双狮,活灵活现,喜笑颜开。中厅更是满梁满椼的精雕细刻,有狮子绣球、百鸟朝凤、大鹏展翅和蝙蝠棚、船篷轩等艺术珍品。这些木雕、砖雕,无不刀笔细腻,栩栩如生。孩子们,你看到的这些珍品,都是我们杨氏前人共同努力保护下来的,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批林批孔的文化大革命时代,杨氏宗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基本保存下来。这是我们杨氏的共同财富,更是我们族人的精神家园,每一名杨氏的后人,每一名绛霞村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保护好和发扬好。

孩子们,杨氏宗祠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知道吗?大家看到祠堂的樑上挂着好几块匾,匾上写得都是“清白堂”。杨氏宗祠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做清白堂。传说我们杨家一门忠烈,廉洁奉公,宋神宗曾赐予杨家“风清月白”匾额一方,“风清月白”匾额尚挂宗祠门楣,因此,杨氏宗祠也叫“清白堂”。另一种传说是因为杨氏中出一个叫杨震的官,他“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境界,千秋万代,令人起敬。杨氏子孙为纪念他,便将这杨氏宗祠叫作“清白堂”,教育后代子孙要像杨震那样为人为官。

宗祠大门前曾经有一副对联:“程门立雪深三尺,汉吏来金凛四知”。这副对联有两个典故,“程门立雪深三尺”说的是“程门立雪”的故事,“汉吏来金凛四知”说的则是“杨震四知”的故事。

先来说“程门立雪”的故事。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小的时候杨时就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作为杨氏后人,我们每位都要继承杨时这种勤学苦读、尊师重道的好品质。

说了“程门立雪”的故事,再来说“杨震四知”的故事。杨震,汉代华阴人。少年时即好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后入朝为太仆,后为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为太尉。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这王密是杨震推荐下走上仕途的。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至今传为美谈。正是如此,“清白堂”又名“四知堂”。就是因杨震正气凛然拒贿“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命名。作为杨氏后人,我们为有杨震为官清廉拒绝贿赂的好官而骄傲,同样更鞭策我们杨氏后人,要廉洁做官、一生为民。

说了这么多杨氏宗祠的内容,还有一个小插曲,不知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的杨氏宗祠被誉为“诸暨三个半祠堂”之一的半祠堂。至于三个半祠堂是哪三个半,我想让孩子们大起来后,走出村子去了解诸暨更多的情况,但这半个祠堂在这里就当小插曲告诉大家。

据以前老人讲,清白堂设计一流,做工考究,耗资巨大,理应成为诸暨一座名祠,但因为两处“失误”才沦为诸暨半座名祠。一处是壁画。清白堂与诸暨其它几座名祠相比,壁画稍有逊色。另一处是中厅屋柱。据说是徒弟计算失误,截短了屋柱。为使中厅保持雄伟气势,师傅只得把中厅地基抬高。中厅地基明显高于门厅地基近一米。从外面看,中厅不失巍峨,但进厅一看略显低矮。这其实也教育我们,做事一定要谨慎,做学问更要仔细、认真。

孩子们,杨氏宗祠中,无论是百鹿椼,还是木雕砖雕,无论是清白堂,还是四知堂,无论是程门立雪,还是杨震四知,哪怕是宗祠中有两处“失误”,杨氏宗祠都是我们杨氏宗亲的艺术瑰宝、精神家园,每一位杨氏后人都要以他为荣,祝愿他永远熠熠生辉。

杨氏英雄的古今

刚才,我们讲到杨震、杨时等等杨氏古人,这些先人虽然早已过世,而他们的风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新绛霞村人。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我们村就有英勇献身的革命先驱:杨维翰、杨启侯、宣方奎等烈士;在现代,曾任绍兴市公安局袍江分局刑侦大队长英勇搏斗、壮烈牺牲的杨钢林是我们村人,还有全国劳动模范杨建化、浙江省劳动模范杨月英,等等。

在这里向大家简单地介绍杨钢林的事迹。杨钢林,1965年2月12日出生,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88年参加公安工作,一直在公安刑侦工作第一线,历任绍兴市公安局特警大队侦查员、公安局越城区分局刑侦大队重案中队中队长、公安局袍江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工作中,他破获重特大恶性案件40多起,5次荣获个人三等功。

2003年1月18日和3月16日,绍兴市袍江区连续发生两起持刀入室抢劫案件。对于这样事关群众安全的重大案件,杨钢林非常重视、非常用心。他带领追捕小组,辗转温州、永康、丽水,七天七夜马不停蹄,在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后,追踪另外两名疑犯到了缙云。据副大队长徐凯盛回忆说,当时杨钢林指挥他和另外一名民警负责抓捕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他自己孤身追向跑在前面的疑犯阮小松。很快,一名疑犯被徐凯盛和战友制服。阮小松见同伙被抓,拼命向白云山上逃去。杨钢林紧追不放,徐凯盛则从另一路上山,形成包抄。“当时我看见疑犯手持尖刀威胁杨钢林”,徐凯盛说。杨钢林奋不顾身迎上前去,将其按倒在地。穷凶极恶的阮小松伺机刺中杨钢林右腿后逃脱。杨钢林被刺中股动脉后血流如注,他继续踉跄追去,此时他的腿上鲜血喷涌,在坚持追击120米后不支倒地,壮烈牺牲,年仅38岁。当徐凯盛赶到抱住他时,杨钢林的眼睛,还死死地盯着阮小松逃走的方向。随后赶到的战友们将杨钢林送到附近医院。当年,杨钢林被公安部追授为“一级英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同学们,长长的120米血路,记载着这位英雄民警普通却又伟大的人生历程,践行着一名人民警察甘洒热血保平安的豪言壮志。杨钢林烈士有一句名言:“不抓住凶手,我一刻都不能安睡,快侦快破案件就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这种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为纪念杨钢林烈士,我们所在的学校改名为钢林完小。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杨氏英雄的故事中,传承他们的优秀品质,鞭策自己,学好本领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相信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把自己的名字镌刻上文化礼堂,铭记在杨氏宗亲的心底。

(胡孝加  杨维山)

信息来源:火炬网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