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洗砚池头树,点点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贤者王冕的这首《墨梅》,用以形容我市斯民小学的退休教师斯舜厚,再合适不过。退休之前,他是该校的语文和书法老师。1983年,他在自留山上种植青梅,效益可观,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几年后,青梅市场饱和,大家又纷纷砍去梅树,他却舍不得,便在青梅树上嫁接白梅、红梅、绿梅。每当梅季,这些梅花便都竞相开放,令人心旷神怡。
2010年,舜厚老师退休后,便在山上建了一座小屋,称自家的这片梅地为“斯舜梅园”,至此寄情梅园,倾心山水。老伴儿去城里带孙儿了,叫他一起去,他却舍不得梅园;友人劝他去城里开个书法工作室,发挥特长又能有所收入,他仍舍不得梅园。
每当梅花盛开的季节,便是舜厚老师最开心的时候。因此时不仅有梅花,还有慕名而来的游客。身为梅园主人,每当游客垂询,在介绍梅园和梅花的同时,他都会加上一句:“我是斯民小学的退休老师。”
斯民小学是一所有着上百年办学历史的乡村小学,以书法教学为特色课程,是浙江省书法支教基地。近几年,借着舜厚老师的梅园丰富的资源,该校就着手建设梅花课程。阅读课诵梅花诗词,体育课赏梅花形态,语文课学梅花品质,美术课画梅花韵味,书法课临梅花墨宝。
“梅花有魂,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傲立霜雪的精神。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关于梅花的文章和诗词很多。斯舜厚老师的梅园又近在学校后山,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梅花课程,正是以此为基础开设,旨在让学生认识梅花,了解梅花,学习梅花的品质。”该校斯剑光校长这样介绍。
每当梅花盛开的季节,该校都会组织学生到梅园中去赏梅。拾级而上,走进梅园,孩子们凑近梅花枝头,与盛开的梅花相互致意,在梅亭中诵诗,拾一朵落地的梅花轻轻合拢手掌。孩子们回校后,便会将梅园画下来,或会把赏梅的感悟写下来。斯校长说:“梅花的形态、品质、精神,以这样耳濡目染的方式,可以在孩子心中潜移默化。”
于舜厚老师而言,梅花长得好,游客喜欢,孩子欢喜,他便开心。他说:“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美好的自然风景,能继续为斯民小学的教育增墨添色,便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