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术后的自我健康管理
肛肠疾病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的如: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直肠脱垂、肠道肿瘤、先天疾病以及肛门直肠外伤等。罹患肛肠疾病的病人,很多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术后伤口护理的好坏也是影响疾病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常见肛肠疾病术后愈合时间
1. 痔疮。正常情况下,痔疮手术后一般需要7-10天左右的时间患处才会开始组织愈合,至30天左右才能完成愈合,患者体质不同亦有所差别。
2. 肛裂。手术后的恢复时间视患者体质而定。手术时采取挂线的方式,一般在1-2周左右挂线会自行断裂,接着通过换药以促进伤口愈合,通常一个月左右会感觉症状明显好转。少数病人挂线超两周仍未自行断裂的,需复诊,由医生处理,这样可能会延长恢复的时间。
3. 肛瘘。可分为高位肛瘘、低位肛瘘以及复杂性肛瘘,低位肛瘘术后一般需要30天左右痊愈;而高位复杂性肛瘘,一般修复时间需要50天左右。如果在恢复期间,患者因对某些药物过敏,出现湿疹等症状的,创面的愈合则会延迟。
4. 肛周脓肿。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和脓腔的大小,其恢复时间不同,较小的脓肿通常需要一到两周愈合,而较大的脓肿则需要二到四周左右才能愈合。通常认为肛周脓肿术后伤口超一个月仍未愈合的,属于愈合不良。
二、别让术后恢复拖后腿
了解了肛肠疾病术后的愈合时间,但是为什么还是有相当 一部分患者不能及时恢复健康呢?这还得对症下药!
1. 术后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是术后常见的反应,通常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可自然停止。接受腰麻手术的患者,需要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并且禁食禁饮,6小时后方可进行下床活动。
2. 术后尿潴留。由于术后排尿反射被抑制、切口疼痛引起的膀胱及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以及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都是引起尿潴留的常见原因。处理方式有下腹部热敷、轻柔按摩以及必要药物使用等,若术后超过12小时仍未排尿的,则应及时进行导尿处理。
3. 术后伤口疼痛。术后轻度的疼痛可不予处理,随着创面的愈合疼痛会逐渐减轻。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可于排便前、换药前或睡前口服镇痛药,肛门内使用消炎栓或温水坐浴。大便干燥者应在排便前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并且调整饮食,或使用润肠通便的药物。
4. 创缘水肿。术后排便次数过多、大便质地稀薄或蹲厕时间过久都可导致水肿进而引发创口的剧烈疼痛,轻度的水肿通过口服药物或药物外洗、坐浴可逐渐消退,若皮瓣水肿严重,吸收有困难,则应在局麻下将其切除。
5. 术后发热。术后的2-3天,体温增高,在37-38℃之间,通常是术后常见的吸收热,一般能自行退热。若持续发热和(或)体温超过38℃时,应考虑术后感染的可能,应引起重视。局部伤口感染化脓及分泌物较多引起的发热,在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局部进行双氧水或甲硝唑溶液的冲洗。
6. 粪便嵌塞。粪便嵌塞是指患者术后数日不排大便,粪便块积存于直肠内,不能自行排出。有些患者因为惧怕排便时疼痛,而有意控制排便,使粪便在直肠内存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形成干硬粪块。年老体弱的患者因为排便无力、肠蠕动减慢而易发生粪便嵌塞。患者在术后应适时进行合理的活动,适当多饮水、多吃高纤维素食物以助排便。一般来说术后第2天排便最为合适,术后初次排便可以用开塞露辅助。
7. 术后出血。术后由于肛门口创面的存在,在排便时会有鲜血附着在粪便上,创面较大的患者有时敷料上会有淡红色血水渗出,这一般是术后的正常现象,不必过于紧张。但如果是短时间内即有鲜血浸透外层敷料,或见有鲜血从伤口或肛门内流出,此时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术后大出血是肛肠科手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病情复杂、创面深大的病例中。术后用力排便、如厕时间过长等通常是导致术后大出血的主要诱因。患者在明显感觉排便困难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使用通便药物,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任何手术都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但是大部分情况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因此,肛肠术后的患者及其家属应谨遵医嘱、按时换药、留意排便情况,并将术后信息及时向医生反馈,以避免各类不必要的并发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