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围绕“大安全、大应急”的发展格局,坚守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基础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开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大排查大整治。1-10月份,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起,同比下降65.62%;死亡12人,同比下降29.41%,未发生生产经营性较大事故。其中道路交通事故9 起、死亡9人,分别同比下降70%、40%;工矿商贸事故2起、死亡3人;无水上交通事故发生。发生火灾181起,同比下降35.6%。无森林火灾、强降雨等自然灾害伤亡事故发生,成功防御超强台风“利奇马”,平安度汛。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两次组织开展全市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3月初重点对涉危化品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全市共排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3641家,发现整改隐患15091处。排查涉及危化品单位(生产、经营、运输、使用)781家,发现整改隐患692处。聚焦建筑施工、城镇燃气、危化、矿山、石油天然气、特种设备、有限空间、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从8月20日起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截至目前全市上下共排查企业(单位)15459家次,发现整改隐患37196条,整改率98.9%,责令停产整顿191处,行政处罚51家,罚款90.49万元。发挥安委办综合协调全市安全生产的作用,全年共开展5次专项督查行动,发现隐患1184条,下发批评通报5次涉12个镇街。
2.深入排查整治重点行业领域隐患。2019年,我市挂牌督办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重点隐患单位45家(其中绍兴市级21家),目前已有38处隐患完成整改,5处待整改验收,剩余2处正在整改。深入开展涉危化品使用单位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研判制度。邀请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专家对5家重点企业排查整改隐患65处。对电镀园区整治提升工作进行“回头看”检查。督促危化企业落实“一书一签”、销售实名登记、出入库登记等制度。以绍兴市有限空间三年攻坚行动为主体,深入推进有限空间的摸排整治和提升工程,专项执法抽查24家次,查处安全隐患64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1家;实现34家企业(26家印染+8家酿酒)硬件设施“标准化”;安装推广印染企业视频监控系统;组织33家有限空间作业场所集中应急演练。高标准验收通过有限空间作业场所24家,有限空间专项攻坚整体工作有序推进。开展矿山体检式检查,完成烟花爆竹换证踏勘88家次。截至目前,市应急管理局共执法检查企业(单位)1413家次,立案138件(其中事故7件),罚款424.4337万元,停产停业整顿24家。
3.顺利完成防汛防台任务。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调整公布各级防汛责任人名单,开展防汛工作“八个一”活动(即每个镇街均健全一套防汛责任体系,开展一次全面防汛检查,组织一次防汛业务培训,组织一次防汛应急演练,完善一套防汛预案体系,落实一系列防汛安全措施,组建一支应急抢险队伍,储备一批防汛应急物资)。联合枫桥镇人民政府组织一场防汛演练,模拟强降雨引发梅雨洪水下的应急抢险、人员转移安置等工作。超强台风“利奇马”影响浙江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坐镇防汛指挥中心现场指挥,四套班子领导赶赴一线,各级干部群众全力防御,加强水利工程调度,巡查山洪灾害点、地质灾害点,不稳定斜坡、公路安全隐患点、城区易积水点、户外危险设施,采取紧急排水,交通管制等措施,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台风影响期间,各类媒体平台不间断发布台风动态和防台提示125万余条,全市转移安置10001人,启用避灾场所398处。
4.整合提升应急救援基础力量。修订完善《诸暨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督促镇街、行业主管部门修订专项应急预案。摸底调查汇总全市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救援物资和应急联动部门相关责任人,目前全市有以公安、消防和武警为主体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6支(防汛防台、供电、交通、通讯、供水等),共计4000余人。镇级抢险队伍55支,村级抢险队伍503支;26支镇级消防队和455支村级志愿消防队,4支社会应急救援队(民安、蓝天、红十字、森林消防),正在培育1支社会化救援队伍。顺利完成2019年度全市森林消防队员人身意外保险工作。组织开展防汛、物资保障及水上救援、有限空间、高层消防、学校应急疏散、消防应急演练和两次社会联动专项拉联。完成首轮应急救援物资配置工作。
5.强化应急救援指挥协调能力。多次对接华为公司,敲定初步意见,推进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十五分钟”应急救援圈建设。目前枫桥站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大唐站和浬浦站正在积极建设之中,预计年底可以投入使用,五泄站、牌头站、姚江站拟利用现有闲置建筑进行改造,陈宅站拟选址新建,所有站点计划于2021年6月底前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城南站已选址筹建,预计到2021年底可以建设完成。
6.深化“消防安全三年翻身仗”行动。围绕高层建筑、居住出租房、老旧小区、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及电气、电动自行车等五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改隐患3250余条,责令“三停”59家。推进省市民生实事工程,建立电瓶车集中充电桩950个,实施电气线路改造1000户,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探测器1900个,电气火灾占比同比下降10.18%。督促完善951幢高层建筑的消防远程监控和自动消防设施,大力推进居住出租房屋复查和“旅馆式”管理工作,复查3人以上居住出租房1.7万户,全市8个老旧小区完成消防设施增配改造任务,提升“救早、救小”能力水平。
二、2020年应急管理工作思路
2020年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将重点围绕“大安全、大应急、大救援”的发展格局展开,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综合指挥能力建设,守牢安全生产这一基本盘,确保全市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形势稳定向好。
(一)加强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
1.推动镇街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充分吸收柯桥、嵊州经验,探索整合镇街原有的安监站、消防站等相关职能和人员,设立镇街应急管理专职机构,统筹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形成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就近救援、救早救小、应急及时的高效救援体系。建议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镇街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区域内应急管理重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挥。
2.完成综合消防救援站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市“十五分钟”应急救援圈建设,将六个综合消防应急救援站建设列入2020年政府投资项目,由我局会同消防救援大队与相关乡镇逐个落实选址、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原则上利用原有建筑和土地按消防救援站要求进行改扩建。
3.提升应急管理队伍能力素质。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开设应急管理干部能力提升班,培训教育市镇两级应急管理人员,实现从安全生产监管到应急管理工作的转变,规范配置市本级应急救援装备,督促属地落实应急救援装备配备,真正做到懂应急、会应急、能应急。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深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充分利用“诸暨应急”等“发声器”。
(二)提高应急救援综合指挥能力
1.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根据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对应急救援中心建设统一要求,高标准配置软件系统,在市防汛防台指挥中心内先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明确统一指挥平台,推进应急值守及应急管理信息化运行,待时机成熟后转接入市智慧城市大平台。
2.强化应急救援硬实力。根据防御台风“利奇马”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和短板,汇总防汛防台重点部门应急装备配置清单,抓紧落实应急装备配置工作。在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落实日常管理制度。规划设立一批森林防灭火视频监控系统,为两支市级防灭火队伍(市巡特警大队、市人武部)配备防灭火装备,提高防灭火工作效率。
3.发展应急救援软实力。修订编制全市突发事件应急总体预案和配套操作手册,完善重点领域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物资清单。编制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工作规则,优化灾害应对环节和流程,健全完善“八个一”工作体系,督促动态更新镇村两级防汛责任人。梅雨季、台风天加强与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合会商,根据水雨情及时发布预测预报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提出防御措施。培育社会救援力量,加强森林防火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全市森林防灭火技能比武,督促市镇村和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演练,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三)坚守安全生产这条红线
1.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管好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三场所两企业这一关键领域,执法、服务相结合,利用全员执法、委托执法、专项执法、清单执法、联动执法等多种方式,深入企业宣传安全知识,严查不安全行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采购第三方服务,根据行业类别,全年对22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2-5次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体检式检查。推进涉燃爆粉尘企业风险排查和涉爆车间专项整治。分级分类实施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明确隐患整改单位、督办单位、整改完成时间和整改验收要求,并在媒体公开挂牌。严格执行生产安全事故“一案双查”、约谈、警示、通报等制度。
2.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突出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石油天然气、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出租房、两客一危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为契机,深入推进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镇街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形成隐患常查常改、整改销号的工作机制。打好“消防安全三年翻身仗”收官之战,强化高层建筑、老旧小区、居住出租房等消防安全重点领域的排查整治,确保火灾“两项指标”平稳下降。
3.开展小微企业安全提升工程。吸取事故经验教训,组织拉网式排查,全面摸排我市小微企业、小微园区安全现状,重点突出涉危化品使用企业,借助社会第三方安全机构,下沉属地责任,严格按照“十个一律”要求,制定针对性整改提升方案,指导企业提升安全管理能力。督促易燃易爆危化品数量较大、危险性较高的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条件评价。采取“示范一批,规范一批,惩戒一批”的原则,培育一批不同行业的安全管理示范企业,引导规范一大批小微企业,重点执法一批隐患整改不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