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专项整治活动

2020-09-21 10:5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

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文件精神,不断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保证医疗质量。近三个月来,我院多措并举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专项整治活动。

一、全面清查,合理整改目前存在问题。

根据《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和《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如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DDD值偏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不规范,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金额偏高等,全部落实了专项整改措施,为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达到指标要求打下了基础。

二、多措并举,提高抗菌药物质量管理。

1、制订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技术规范。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调整了医院抗菌药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特殊级使用会诊小组,创新书记、院长双组长履行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模式,带领全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呈现“多举措、多学科、实质量”的良好势头。

2、推进“各组着力、多科联动”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分别落实了医务科、药剂科、院感科、护理部、质管科、检验科、信息科、重症医学科的科室管理措施,分工科学,职责明确。

3、加强培训,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于9月7月-8日分二次召开抗菌药物知识培训会,全院处方权医生、乡村医生和有调剂资格的药师共180人参加。通过培训提高了与会人员专业技能,明确了“扎实基础、践行实际、统一考核”的管理要求。

4、制订和落实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抗菌药物相关管理制度,通过多科自查、配合开展的形式确定了药学与临床业务部门合作共进、联动执行的主动管理模式,力求多渠道落实工作措施,提高工作质量。

5、制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考核细则。根据各科实际情况,分别制订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考核细则标,并与其签订考核细则责任状,保证每月考核落到实处。

6、狠抓抗菌药物应用的重点环节管理。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要求,落实了抗菌药物供应目录遴选和评估制度,合理调整了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特别是阮市分院和阮市片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其原来抗菌药物品种过多(超过35种),应用合理性较差等重点问题进行了重新论证,将耐药率高、不良反应多、循证医学证据不足、非医保及违规使用问题突出的药品清退出供应目录,执行基层统一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规定,达到全院(含分院及各社区站)抗菌药物目录、采购、配送、支付、管理 “五个统一”要求。

7、加强专档管理的内涵建设。根据临床监测情况,继续对碳青霉烯类实行专档管理,逐步体现内涵管理实效。对专档管理涉及的处方开具、处方审核、临床使用和处方点评等环节,严格参照《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要求执行,有效遏制了碳青霉烯类耐药过快增长的势头。

8、减少预防性使用和不合理的静脉输注。一是继续加强Ⅰ类和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逐步改变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治疗观念。二是合理给药途径,执行“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尽量根据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不合理的预防性使用和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9、加强信息化管理。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各项指标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依托信息化手段,落实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药师处方审核资格、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以及动态评估和预警等要求。发挥信息化在辅助诊断、临床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实现抗菌药物科学化、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个体化管理。

10、开展阶段性效果评估。针对3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情况,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阶段性效果评估,将各类指标与2020年1-8月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和汇总,结果报医院抗菌药物领导小组讨论,为改进管理、整改问题和制定下阶段工作提供依据。

三、注重实效,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工作,为规范诊疗流程、促进合理用药和保证医疗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将继续以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不断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力求把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让职工更满意、让群众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