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021-01-27 15:4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妇幼保健院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使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沉积于骨骼的生长部分,造成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主要见于婴幼儿,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不足、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生长过快、对维生素D需要量增多、疾病影响。

特点:

本病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临床上分为3

  1. 活动期:初期多于出生后3个月左右开始起病,主要表现为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易惊、夜蹄、多汗、枕秃等非特异性症状,骨骼改变轻。激期除上述非特异的神经精神症状外,骨骼改变加重,出现颅骨软化、方颅、前囟增宽、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手镯、足镯、肋骨串珠、鸡胸或漏斗胸。常久坐者有脊柱后突或侧突畸形。下肢可见“O”型或“X”型腿。肌肉发育不良、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故坐、立、行等运动功能落后。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表情淡漠,免疫功能低下,常伴感染。

  2. 恢复期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3. 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仅留下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护理措施:

  4. 增加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  定期带小儿户外活动,直接接受阳光照射。一般来说户外活动愈早愈好,初生儿可在满1~2个月后开始,时间由少到多,从数分钟增加至1小时,以上午9~10点、下午3~4点钟为合适,避免太阳直射。

  5. 增加外源性维生素D供给量  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选择含维生素D丰富的婴儿食品。活动期供给维生素D制剂,使每日维生素D的摄入量能满足患儿需要。

  6. 活动性佝偻病患儿在治疗期间应限制其立、坐、走等,以免加重脊柱弯曲、“O”型、“X”型腿畸形。

  7. 预防感染  重度佝偻病患儿免疫功能低下,胸廓畸形至肺扩张不良,故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应避免与感染性疾病患儿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8. 加强孩子的体格锻炼,对3岁后的佝偻病骨畸形者应予矫形疗法。如遗留胸廓畸形,可做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施行肌肉按摩,“O”型腿按摩外侧肌、“X”型腿按摩内侧肌,以增加肌张力,矫正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