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局 > 水利资讯 > 他山之石
共建节水型社会 共享水晶晶南浔 高质量打造浙江节水型社会标杆区
发布日期:2021-10-25 16:06 浏览次数:

近年来,南浔区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方针,以建设五化幸福河为载体,大力推进节水工作各项任务,2020年高分通过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创建,连续三年荣获“大禹鼎”。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健全最严格管理机制。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推进用水管控纵向延伸,严格实行阶梯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价动态调整等一系列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了水资源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2020年全区用水总量2.5429亿立方米,比控制目标下降36%,用水总量连续五年实现零增长,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降幅分别超8%和12%以上。

二是强化用水全过程管理。全面落实取水许可、用水定额、节水“三同时”等规定,推行各类园区“区域水资源论证+水耗标准”,严格执行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和计划用水管理办法。2017年以来,全区新增取水许可项目20个、水资源论证项目112个,涉水项目水资源论证率达到100%。建立科学实用的节水标准,防止和纠正浪费水资源行为,“十三五”期间,农业用水减少24.9%、工业用水减少46.2%、生活用水增加14.7%、生态用水减少3%。

三是推行全方位巡查监管。强化节水监管,完善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建立重点用水企业在线监测系统,对水资源供、用、耗、排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管控。加强日常巡查,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加大对重点企业取用水情况的巡督查力度。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实行企业信用“红黑榜”,2017年以来有10家企业获得节水奖励共计174万元,对15家超计划取水户征收累进加价费用29.7万元。

聚焦重点领域,夯实节水减排措施。

一是聚焦农业节水增效。以全省第二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区)为契机,健全四项机制,推行村级“八个一”机制(一个用水组织、一本产权证书、一套规章制度、一笔管护经费、一册管护台账、一把锄头放水、一条节水杠子、一种计量方法),有效激发农民节水意识。重点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和推广渔业绿色养殖,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和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全区累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41.27万亩、建成省级节水灌区5个,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区3个,实现年均农业灌溉节水13%、提水节电10%以上。全力推广渔业绿色养殖,积极推行跑道鱼、稻鱼综合种养、生态化养殖等模式,全区渔业养殖尾水处理面积17.5万亩以上,实现规模养殖尾水处理全覆盖,完成减排氨氮30%、总氮10%以上。

二是聚焦工业节水减排。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力度,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和水循环梯级利用,全区7大重点高耗水行业企业中建成市级及以上节水型企业16家,建成率达84.2%,再生水利用率超15%。大力实施印染行业整治,提升印染企业33家,关停6家。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建成污水零直排工业园区7个,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4座,基本形成收集、处理和排放相互配套、协调高效的城镇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系统。规划建设印染园区,纳入全区印染企业,实现统一取水许可管理,实行分质供水,中水回用。

南浔区浙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中水回用工程

三是聚焦生活节水降损。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将节水落实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用水消费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利用。加强公共供水系统运行监督管理,利用水平衡测试,建立精细化管理和漏损管控体系,完善公共用水分级计量管理体系。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提升,全区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80公里、雨水管网83公里,提标改造管网18公里。全面推进节水型单位、小区创建,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器具,全区节水型单位创建达75%、节水型居民小区达20%以上,节水器具普及率100%。

强化科技支撑,营造齐抓共管格局

一是强化科技引领。推动节水技术创新,鼓励节水产品和技术研发,引进用水精准计量、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等先进技术,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3万亩,数字化水肥一体灌溉面积1万亩。实施节水智能管理,加强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的深度融合,建成全区取用水实时监控系统,形成取用水“一张网、一张图”,加强智能化管控,实现管网漏损智能判断、计划用水自动核定、定额用水自动比对。

二是强化教育宣传。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宣传教育作用,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契机,通过LED屏、公交车载视频、微信公众号、节水行动入校园、入社区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活动100余次。建成3个节水科普馆,形成“东-中-西,区-镇-村”三级节水宣传基地,累计参观学习超5万人次。

三是强化联动执法。强化重点涉水涉污企业平台监管,深入开展环保、水利、综合执法等多部门联动执法,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财政加大节水资金保障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等参与节水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提升节水管理效能。

信息来源:浙江省水利厅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