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输液,有些事您要知道!

2021-11-08 10:2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

每年的秋冬都是流行病的高发季节,门诊输液大厅的病人也急剧增加。当今中国,静脉输液似乎已经成为不少百姓治病的第一选择。“感冒、咳嗽、拉肚子,输上两瓶就好了!”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老百姓根深蒂固的观念。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多年保持着“输液大国”的称号。

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门急诊科护士长孟燕表示,她碰到许多门急诊患者来院就诊,都是直奔输液而来,并且很多人对输液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今天就对此科普一下,请各位“吊瓶党”赶紧对号入座吧!

误区一:饿着肚子就去输液!

“一般,我们如果碰到空腹输液的患者,都会提醒他先去吃点东西。”孟护士长说道,人在空腹的状态之下代谢活动较弱,此时输液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加上一些老年患者或小孩,本身体质较弱,易产生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严重的低血糖反应。而且有部分药物对胃肠道刺激较大,如果吃过东西输液,可以大大降低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所以有时候在输液中出现头晕、心悸、恶心等反应,不一定就是输液反应或药物过敏,还有可能是饿的!

误区二:孩子一直哭闹,我们想出去边晒太阳边输液,可以吗?

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在秋冬到室外晒晒太阳,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感觉格外得舒服,这时会有部分家长说道,我家孩子一直哭闹,我们想出去边晒太阳边输液,可以吗?

“这是不可以的!”孟护士长肯定地说道,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大部分药品都是常温保存的,就是担心高温会影响药物成分的稳定性。如果家长在户外抱着孩子输液,部分药液在阳光直射或高温状态下,可能会异常分解,使得药性降低,失去应有的治疗效果。更严重的患者输注某些“光敏性药物”,在日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光敏反应”,产生毒副作用,造成过敏反应,引起皮肤瘙痒、红斑、水肿等症状,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误区三:随意调节输液速度!

有些患者在输液时嫌药液滴得太慢或太快,就自己动手把速度给调了。“这种做是不对的。”孟护士长解释道,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为40-60滴/分钟,儿童、老年人输液速度应减慢,还有一些特殊患者,如心脏病患者,输液速度更应减慢,以30-40滴/分钟为宜。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而有些有特殊要求的药物,需要快速滴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完,否则达不到药效。所以患者千万别凭个人感觉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应先询问医护人员,再酌情调整。

误区四:拔针之后随便按下就松手了!

输液以后,可能有的人会发现,液体也没有渗出,为什么穿刺部位都是一块块青紫?今天让我告诉你,是你的按压方法不对!

孟护士长介绍道,拔针后按压的位置应该在针眼的近心端(就是靠近心脏这边),用大拇指持续按压3-5分钟效果最佳,如果是老年人或血液病患者、凝血功能有障碍的人,需要延长按压时间,直到不再出血为止。按压期间切记不能边按边揉,否则不仅不能止血,而且效果会适得其反。

在日常的诊疗活动中,静脉输液看似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其中的学问还是非常多的,所以请各位“吊瓶党”能够早早地从误区中走出来,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对待输液,早日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