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心理学效应之——语言遮蔽效应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当我们看了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为了推荐给朋友们看,我们会跟朋友们讲述电影里面的剧情。但当我们和不同的朋友重复地描述电影内容之后,我们再次回过头去看这部电影,结果发现我们讲述的内容和实际电影呈现出来的剧情会出现偏差。
也就是说,我们自以为自己了解的记忆,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修改,有很多因素会干扰我们的记忆,进而顽固地干扰真相。
我们所持有的记忆,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靠真实。真真假假掺杂在一起,才是记忆的真相。
人们通常认为,对外部刺激事件的言语描述有助于记忆。但是,研究人员发现,重新讲述会让叙述的准确度会下降,复述的过程会干扰最初以知觉的形式编码的记忆。当需要记忆的事件难于用语言来把握时,言语描述反而有损于记忆,导致记忆错觉。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称作「语言遮蔽效应」。
语言遮蔽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的乔纳森·斯库勒和托尼娅·恩格斯特勒-斯库勒于1990年发现。并且,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共有33个实验室成功重复、验证了该效应。
人的记忆很复杂。
大脑感知一段事物时会用到非常多的感觉器官,所以形成的记忆也包含了很多记忆表象。比如长辈们听到以前的老歌会回忆起过于的青葱岁月,这是因为大脑用听觉进行了记忆。比如孤身在异乡打拼的工人在吃到家乡美食时会回想到在家乡的日子,这是因为大脑用味觉进行了记忆。
我们用语言来描述一段记忆时,和曾经亲身经历时产生的原始记忆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我们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有时候会无法用准确的词句来描述自己记忆中的场景和事件,并且记忆中有很多信息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其次,我们用言语表述的过程也是一段记忆在加工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用某个概念对事物进行分类,那么这件事就被语言框定在某个特定概念的盒子之中,其他信息就会被忽略、排除和遮蔽。并且大脑中的抽象概念依赖我们过去的经验,也就是说,当我们用言语表述时,我们原始记忆势必会和过去所学的抽象概念混合在一起。
还有,我们的大脑非常爱偷懒。我们的原始记忆就好比一部精彩绝伦的5d电影,里面包含着我们的所听所闻所触所见,甚至还带着虽感知而产生的情绪记忆,其中包含鲜活的细节,更微观的真实感受。而当我们用言语表述时,就好比成了在白纸上的一段几百字的文字。我们的大脑稍加思索,选择了后者,以语言为准来存储这段记忆。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这就是大脑的运行程序,大脑会选择性地进行取舍,选择记忆中最重要的部分,淡忘甚至修改其他部分。因此,通过以文字标记事物,就会覆盖具体经验的心理表征,遗漏一些特定的信息,甚至会在记忆中删除这些信息。
这就是语言遮蔽效应,也能解释很多现象。比如我们总是会觉得小时候的零食分明那么美味,为什么现在吃起来味道却一般般。其实并不是味道变了,而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不断重复的回忆和复述中,记忆被不断修改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心理咨询热线:0575-87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