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疫情防控 >>防疫动态

战疫!在守望相助中彰显诸暨力量

2021-12-20 14:1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日报

疫情之下,诸暨与上虞风雨同舟,守望相助。

在上虞抗疫前线,有30名诸暨司机闻令而动,每天行车万里,不顾劳累安全接运;有婚期在即的准新娘,将“个人大事”抛之脑后,义无反顾投入“抗疫大事”;还有以身护试剂的医生,和那些参与核酸采集、试剂检测、维持秩序的诸暨“最美”。

诸暨还征用多家酒店作为临时隔离点,接收部分上虞转运密接者、次密接人员,并保障物资和生活所需。医生耐心疏导,让被隔离人员心里踏实,繁重的工作使得诸暨“大白”们连睡觉也是一种奢望,因为上虞需要,他们全心奉献。

我们坚信:风雨过后见彩虹!

大车司机 日行5000公里

■特约记者 赵国彩

12月18日中午12点,车队长蒋其法接到上虞指挥部指令,去小越街道接上密切接触者去温岭,19日凌晨1点钟,回转到上虞。“这是我出征上虞以来工作时间最短的一天。”蒋其法声音沙哑地说。

12月13日出征上虞的30名司机,他们分别来自诸暨长运集团公司和诸暨联合旅游公司。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这批司机冲在第一线, 奔赴一线,义无反顾。年龄最大的边光烈师傅,今年59岁的老驾驶员,安全驾驶里程100多万公里。年龄最小的张路锋,80后,今年33岁,有12年驾龄。

这些天,司机师傅们很辛苦。刚刚才睡下,不到两个小时就接到出车指令,手机是24小时开机,也不敢静音,随时可能接到指令就出发。30辆车平均每日行程5000余公里。

“现在每天要做一次核酸,每天跟家里报一次平安。”今年34岁的年轻驾驶员楼舒说,爱人是村干部,平常工作也很忙,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但不会告诉家人我们工作了几个小时,吃的是什么。出发之前也是有点担忧的,但上车后就只有一个想法——尽快把需要隔离的人安全送到另外城市。“豪言壮语我也说不来,总之,诸暨与上虞,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我们必须要帮一把的。”

许多像楼舒这样的司机师傅,他们不善言辞,每天做的就是接到指令就出发,有快餐吃快餐,没有快餐吃八宝粥和方便面;席地而坐吃饭和席地而坐睡觉已经常态化;尽量不喝水避免要小便;手机不静音,睡觉都不敢深睡……正是因为有他们默默无闻地付出,相信,这场疫战一定能打好打赢。

诸暨“大白” 摔倒之前护住试剂

■特约记者 徐叶黎

随着一声惊呼,大家的视线不由投向了跌倒在地的“大白”,忙问“人怎么样,有没有摔伤”,只见她看向怀中装了检测拭子的试剂,说了一声“还好没摔坏”。

这是12月18日发生在上虞共何村的一幕。这位“大白”名叫窦幸茹,是来自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二病区的一名医生,在12月10日医院组织第一批援虞人员时,她义不容辞地报了名,在短短20分钟内便赶至客运中心,与其余250余名医护人员一同乘坐大巴来到上虞。

随后几天,窦医生等有序开展工作,在能力范围主动要求延长检测时间,尽量避免班次更换带来的防护服等物资及人力资源的消耗,没有一个人表示过退缩,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响应政府的领导及安排。据了解,窦医生所在的科室有三名医生参与了援虞,有一位参与了隔离点的保障,其余医生坚守自己的岗位。

被问到“来到上虞之后累吗,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窦医生说,“刚来的时候比较匆忙,换洗衣服都来不及准备,幸好医院后勤及时运送了物资过来,刚来这的第二天,有个小朋友送了一幅他自己画的画给我,说辛苦了,那时候就感觉一切都值了,再苦再累都没关系。诸暨上虞本就是一家人,家人有难,我们必须与他们并肩作战,希望疫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像窦医生这样来自各地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可能是参与核酸采集的,可能是试剂检测的,也有可能是维持秩序的。在疫情面前,有大家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白衣双姝 婚纱换成隔离服 准新娘“嫁”到抗疫前线

市人民医院领导、同事与蒋欢佳视频通话,送上祝福。

黄薇与爱人的对话。

■特约记者 周蓉苗

“黄薇,医院接到紧急任务,需立即抽调10名医务人员赴上虞进行核酸采样工作,你是否愿意前往?”

“没问题,我即刻出发!”

12月13日16:18,市第三人民医院外骨科护士黄薇接到赴虞支援抗疫一线的任务。

16:50,没脱工作服,没吃晚饭,没带行李的黄薇第一个到达市客运中心集合点,瘦弱的身影在寒风中等待准备一起出发的战友。

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点推诿,义无反顾,无惧无畏!

“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上虞需要,我就没有推脱的理由。”原计划2022年1月初结婚的黄薇,在距婚礼不到20天的时间点,完全将“个人大事”抛之脑后。她收起洁白的婚纱,换上同样是白色的战袍——隔离衣,转身投入到风险极高、条件艰苦、责任重大的“抗疫大事”中。

因为采样任务重,她和战友们基本上凌晨四五点就出发,深入封控区的居民小区,挨家挨户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回到生活区,还要继续进行防护训练、工作总结、物资清点……每天睡觉时间基本上只有5-6小时。

“推迟婚礼多少都会有一点遗憾,但个人的事是小事,国家的事、人民的事才是大事。婚礼为疫情让路,我无怨无悔。”黄薇是这样对自己说的,也是这样劝慰家人的,“我们还年轻,等疫情结束,这场婚礼一定会更完美的!”看着视频对面的准新郎,黄薇红了眼眶。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和千千万万的逆行者们一起,黄薇,一名90后姑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展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市人民医院护士蒋欢佳身上!昨天,本来是蒋欢佳新婚大喜之日,但是美丽的新娘正奋战在上虞防疫一线。

我们坚信,疫情防控胜利之后,春暖花开,便是最美准新娘黄薇、蒋欢佳迈向幸福之时。迟到的婚礼将会因你们的无私奉献而显得与众不同,更具意义。

隔离点团队 长期站立两腿发软 睡一觉是最大幸福

一名学生在测完核酸后,向医护人员敬礼。

■特约记者 徐叶黎

温德姆酒店是市人民医院负责接管的隔离点之一,也是本次援虞诸暨最大的隔离点。自12月14日20名医护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进驻后,迎接他们的是一批批隔离人员和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高东凯是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医生,与传染病打交道的她,因为传染病种临床经验丰富,是医疗相关工作的组长,每天与队友们一起负责接收、解除隔离人员,并需按疫情管控规定日期检测核酸(一周至少3次)及送检标本,每日标本送检量最多达300多份,还要一日两次测温和观察隔离对象是否有不适症状等,还有许多繁琐的事情需要亲力亲为。

在隔离点,因为受检人员一批接着一批,每批都在百人以上,最多一天15个小时收了200余人。因接收时间不确定,高东凯和组员们根本没有时间休息,睡觉更是奢望,每天仅能休息两三小时。因为需要接收隔离的人员比较多,各方面工作量大,一个组根本忙不过来,有时候还需要两个组一起工作。日以继夜地长期站立工作,医护人员有时候真是两腿发软,他们觉得如果能躺在或坐在地上睡一觉都会觉得很幸福。气温骤降,为保证空气流通,隔离酒店不能开空调,酒店经理暖心地给他们多准备了一条被子,想让他们暖和地睡上一觉。但让人心酸的是,医护人员经常要忙到凌晨五六点才有机会躺到床上,早上8点又要开始工作了。高东凯医生说:“酒店房间是真好,我们也很累,但是没有机会躺在房间里享受,因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带队大组长跟组员们说,医护人员的身体也要紧,若真吃不消一定要提出来,可以去协调。但组员们一致咬牙坚持着。12月18日凌晨两点,队员叶冰颖换班,这也是她这几天第一次这么早“下班”,第二天早上她又得穿上防护装备开始工作,但对她而言,这是她到这里后睡过最长时间的觉了。“终于能盖上被子睡一觉了。”她的声音带着疲惫。

心理医生 耐心疏导被隔离人员

■融媒体记者 陈军

“真是要感谢沈卓萍医生,要不是她的帮忙,我可能这几天还睡不好觉。”昨天,正在海亮商务隔离点里隔离的王琴,在电话里激动地告诉记者。

王琴说,自己从14日开始住到海亮商务隔离点,按照隔离点规定,医生每天都会给她做一次核酸检测,并在检查后6小时内查询结果。前两天,王琴核酸检测出来都为正常“阴性”,然而,16日王琴在做完例行核酸检测6小时,却在手机查找不到检测正常“阴性”。王琴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变得焦虑不安,一天茶饭不思。

沈卓萍是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生,擅长诊治心理疾病,王琴焦燥不安的表现,让细心的沈卓萍发现了端倪。沈卓萍就及时打电话与王琴作了交流沟通,帮助王琴找到问题原因,解开她的一个心结。“要不是沈医生的疏导沟通,可能我这几天还是吃不好,睡不香。”王琴说,沈医生善解人意,这些天每天都会打二三次电话与她作交流,定时来看望。她说:“看到沈医生他们,我的心就不慌了。”

在沈卓萍手上有一本小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房号、姓名和需求。她告诉记者,隔离人员只要有需要,电话一来,她就会在第一时间赶过去,会更好地与隔离人员交流沟通。与此同时,沈卓萍医生还让137名隔离人员自愿组成5个朋友交流群,然后再组织一个群主交流群,隔离人员有什么困难,都在第一时间发现化解。池力旦患胃病多年,隔离期间,胃药吃没了,沈卓萍及时帮忙买来胃药,这让池力旦感激不已。她说,看到沈卓萍这样的医生,自己心里就感到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