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背后的意义,你知道吗?

2021-04-06 08:3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五人民医院

刚刚度过了清明节,你们有好奇过清明节设立的初衷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文化传统节日。

人的一生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亲人的离世相应地人们会感到悲痛悲伤这是身体及心理上的强烈痛苦感受。

 

面对亲人的离去,人们的情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其特定的反应。

其一是回避。

在听到不幸的消息时,大多数人会感到震惊觉得难以置信这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至几周。

在人们开始悲痛的第一步即非常痛苦地意识到亲人已去时麻木感可以起到情绪麻醉的作用。

其二是面对。

人们认识到亲人确确实实已离去的现实是最为悲痛的。人们会经历情绪反应的起伏跌宕包括悲伤、反抗、愤怒、无助、放弃

一般来说,我们对去世的亲人会有很多“假如”的幻想:强迫性地回顾死亡的环境,想象假如我做点什么,就能打破那个偶然却恰恰夺走亲人性命的瞬间。这种自责性的假如很折磨人,渴望对死者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遗憾的是斯人已逝,望空兴叹。

此外被悲痛击垮的人可能会心不在焉、无法集中注意力、满脑子想的都是逝者他们可能会失眠、没有胃口。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自毁行为比如服药或高速驾驶。这些反应大多数都是抑郁的症状。

其三是恢复。

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接受亲人离去的现实,会逐渐适应亲人离去后的生活,重新确定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重要的亲人的丧失,不同的民族与文化有着不同的固定的祭祀仪式,清明节的祭祀过程可以看成对亲人亡故的心理疗愈它对人们疗愈心理伤痛有着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清明节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是承认亲人亡故的现实

清明节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亲人亡故现实的否认全面而公开地接受这一现实。清明节家人们团聚在一起,互相倾诉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从而在双方身上得到心理支持,让人们认识到即使亲人离去,自己依旧并不孤独,意识到有亲人和自己有着类似的悲伤,从而对丧失与死亡的逐渐理解和修通。

第二是解决情绪混乱与逝者无法重逢所带来的痛苦帮助哀者接受亲人已去的现实。

清明祭祀是有规律的看望,扫墓、祭酒、祭鲜花等操作仪式很具体,完成仪式时也是在和自己对话,整理心里自责性的“假如”,象征性的实现未了心愿,原谅自己并接受事实——决定斯人已逝的是远比我们强大的综合力量,不再幼稚地夸大我们自己的作用,也就不再自责(自我攻击,严重的可导致抑郁)。

第三是适应亲人亡故后的环境接受亲人亡故的现实。

父母中有一人去世可能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重要的发展问题获得更为强大的自我感对死亡有了更为紧迫和现实的意识对在世的亲人有更多的责任感。

悲痛中的强烈情绪可能会兄弟姐妹们走得更近或者也可能因为在父母弥留之际产生的分歧而日渐疏远。

认识到死亡的终结性人们对生命形成更为成熟的看法更加珍视人际关系的价值

第四是减弱与亡故亲人的联系

祭祀仪式是重复地帮助人们完成心理分离,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会赋予人们一种能力,对无力回天的丧失趋于情感平和,以哀伤面对丧失,从与故人的联系中解放自己重新安排社会网络与现实建立情感连接和依恋,重新使生活变得有趣。

只有完成心理分离,才能留出空间爱自己、爱生活。亲人只留在记忆中,不再依恋,好好活下去乃是对亲人最好的怀念。

 

清明节追忆亲友的风俗,从社会的意义上来说还具有协调人们的情感、鼓励人们通过集体的方式处理情绪的作用。

在这种集体的怀念中,人们对已逝亲友的追忆有了一年一度的纪念日,可以用符合传统的方式来适当的协调自己的情感,可以通过亲人一同扫墓或者品一壶香茗谈故人的方式,在社会化的情境中表达情感,寄托追念,这对于人的合群性,都是一种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