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过后,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心理干预

2021-06-15 07:5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五人民医院

6月10日凌晨,我市遭受百年一遇的强降水,受到暴雨的影响,多地出现积涝、山体滑坡、塌方等情况,不少人经历了车辆被淹、半路被困、房屋坍塌的遭遇。

洪水过后,需要重建的不只是房屋、道路、田地等,还有人们的心理。及时了解受灾人群的心理状况,及早为他们开展心理干预,能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一、灾民心理变化的3个阶段

1. 迷茫期:在灾后几小时到几天之间仍在迷茫期,处于麻痹状态,对外界感知力减弱。

2. 人道期:灾难发生几天后到几周之后,处于人道期。此时救援物资众多,灾民有重建生活的信心,还会帮助他人,协助救援。

3. 幻灭期:灾难发生几个月后至一年以后,有的灾民可能会陷入幻灭期,感受到孤独、无助,严重的甚至会有轻生念头。

因此,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灾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

1. 急性应激障碍

灾民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然后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

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意识清晰度下降、不知道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特点为主要表现,甚至有的灾民事后不能回忆起灾害来临时的情景。急性应激障碍期可能会出现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等情绪,可能伴有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表现。

这些症状往往会在灾后24~48小时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一部分人可以在几天内恢复。

2. 创伤后应激障碍

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灾民通常会做与灾害相关的噩梦,而且体验感非常清晰,即使睡醒后脑海里也不时会出现灾害时的片段。

不少患者会出现难以入睡、易惊醒、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到惊吓、难以集中精力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灾民不愿提及与灾害相关的事件,不想说话,甚至出现“选择性失忆”。

许多灾民表现为木讷、冷漠、反应缓慢,难以表达或感受细腻的情感,与周围人群疏远,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觉得万念俱灰,严重者有轻生念头。

三、关于灾后心理问题为何形成

导致受灾者情绪不稳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1. 由于失去财物或亲人导致的悲痛;

2. 由于对灾害恐惧导致的焦虑。

针对第一点,可以在帮助受灾者解决物质上需求(指在避难所等物质条件缺乏的情况下)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心理依靠,陪伴受灾者逐渐正视失去的东西,同时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损失,缓解心理压力。还可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关于未来的乐观的信息(比如政府的支援、保险等)。

对于第二个原因,最好能先将受灾者转移至安全的地方,让他们安心。告诉受灾者应该采取的行动,让他们知道正确及时的行动可以避免部分伤害。

很多恐惧来源于对命运的无力感,觉得自己无法掌控,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类情况只要把灾民转移到安全地点,让他们远离危险的境地,随之而来的焦虑感就能较快缓解,同时周围人们乐观和淡定的情绪也能加快灾民焦虑的消除。

四、如何干预

1.无言的陪伴

在危机事件后,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们,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真正有效的是对当事人的陪伴。此时默默无言的陪伴可胜千言万语。

2.无条件地倾听

让当事人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不好的感觉、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能够让他们将内心的不安、焦虑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3.给予当事人关怀和理解

给他们多一些的关心和照顾,就像递一杯温水这么简单的小关怀,你的暖意也会通过水杯流淌到他们的心里。

4.无条件地接纳哭诉者

有人哭诉时,我们下意识地会劝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但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哭诉者一张纸巾,接纳他们的情绪。释放内心的情绪可以帮助缓解他们的伤痛。

5.深呼吸放松

可以让他们慢慢闭上眼睛,做深呼吸,聆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可避免灾难在他们心理上造成过久的影响,帮助他们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6.求助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若通过以上办法还无法缓解不良情绪,请及时寻找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治。

心理咨询热线:87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