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儿童双相情感障碍

2021-06-28 14:2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五人民医院

WHO数据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为1%~3%,其终生患病风险为1-2%,总共有6000万人受到该疾病的折磨儿童双相情感障碍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 PBD)约占所有小儿心理健康住院病例的 18%。

数据显示,在我国12岁左右的儿童精神科门诊病人中,16%为双相情感障碍,儿童双相情感障碍不仅严重损害儿童发育,还与严重的医学合并症相关,包括过早的心血管疾病、肥胖、自杀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一、什么是儿童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持续高涨或情绪低落。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有自己的特点,如情绪高涨表现为兴奋、容易冲动、躯体活动增多、言语夸大、甚至与家人发生冲突等。情绪低落则表现为兴趣感减退、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莫名烦躁、无法表达内心想法等

二、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一些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可能与其他儿童期疾病相似,特别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症状是两极症状的循环发作。也就是说,儿童会有一段时间情绪非常高涨,睡眠时间减少,行为语言夸张等现象,然后过段时间会变得低落沮丧,这两种极端症状在情绪波动中来来往往,中间有正常间歇期。而其他疾病,如ADHD,如果不及时治疗症状往往向一个方向发展。因此,双相情感障碍可以被描述为“发作性的”,而其他疾病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

 三、原因分析

1. 遗传因素

当前证据表明,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高度遗传的疾病,具有复杂得多基因遗传特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10倍。也就是说父母有双相情感障碍病史,那么孩子患病的概率会很高。

2. 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事件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有关,尤其是抑郁发作与患者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患者性格多是胆怯的、安全感缺失、不自信、不自立、过度依恋依赖他人、过度在意他人、强大自我缺失等等,性格不良多与家庭教育抚养方式紧密相关。 

四、预防

美国医学协会发表了一份声明呼吁减少夜间蓝光。

青少年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这两个群体对夜晚光线造成的生物学效应特别敏感。蓝光能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使人保持清醒和警觉。智能手机和夜晚的灯光都会持续不断发出蓝光,夜晚的高水平蓝光与清晨的低水平蓝光不止打乱了昼夜节律,而且扰乱了与双相情感障碍和其他精神疾病相关的生物钟基因。同时,青少年处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光信号的紊乱可能在精神病的发病及其恶化中起作用,有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夜间昏暗灯光下的实验鼠,长大后会变得更容易焦虑。

通过调节日夜光信号接收维持健康的生物钟周期是预防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途径。

五、治疗

1. 药物治疗

以情绪稳定剂为主,12岁以上青少年患者多用碳酸锂和丙戊酸类药物,治愈率高达40%。药物治疗时,需定期复查血药浓度,防止药物过量或血药浓度过高,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用药后期,需根据患者代谢能力、血药浓度调节患者药物使用剂量。

2. 心理治疗

儿童青少年各方面发育未成熟,需要心理辅导。家庭方面,家长配合对患者进行辅导教育;医院方面,主要包括沙盘、游戏、音乐、绘画等治疗方法。

心理咨询热线:87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