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舌尖上”的精神疾病
苹果之父乔布斯曾患有贪食症,在《史密夫·乔布斯传》里,有一段描绘乔布斯的话:“他总是十分饥饿的来到农场,风卷残云一般吃光我们预备的一切食物,然后再出去吐掉。这让我们很困扰,由于一切餐桌上的食物都是大家花费许多时刻预备制作的。”这就是典型的贪食症。美国著名歌手音乐家卡伦·卡朋特,代表作《yesterday once more》,曾获三项格莱美大奖,被美国VH1电视台评为摇滚乐坛100位最伟大女性之29位。因患厌食症长期无法进食,最终于1983年逝世。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是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度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它是一组同时关乎身体和心理的疾病,主要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厌食症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用节食等各种方法有意地造成体重过低,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并发症: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譬如女性出现闭经)。对自我身体形象的认知歪曲。这种体像障碍使他们尽管非常消瘦,却仍旧自认肥胖。
贪食症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暴食,暴食过后,患者会因摄入过多卡路里而产生罪恶感和愧疚感。所以暴食后会有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如诱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
神经性贪食与神经性厌食并非是完全对立、分开的,他们很有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于一位患者身上交替出现。
进食障碍发病年龄主要在15-30岁之间,女性患者的数量高出男性约10-20倍,进食障碍会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失调,其中50%~75%的患者同时患有抑郁症。在美国有500-1000万女性经受着进食障碍的折磨。我国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在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地区的城市里,患病人数明显增加。一项针对中国高中生群体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在3%-6%。厌食症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20%,其中20%是自杀,5%-15%的患者会因为低体重和节食带来的并发症而死亡。
原因
一、遗传因素
现在的研究发现进食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一项在线发表于“斯堪的纳维亚精神病学报”的研究中,来自英国牛津大学Warneford医院的H.Bould等使用瑞典大规模人口注册样本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父母若被明确诊断为ED,其子女罹患ED的风险为其他个体的2倍。
二、家庭因素
家庭给患者带来的完美主义观念甚至对患者身材的抨击都是重要的因素。一项研究表明作为母亲如果过度地关注女儿的体重和身材是否有吸引力,可使其女儿发展成为进食障碍的风险大为提高。如果父亲和兄弟经常对体重挑三拣四女孩罹患进食障碍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
三、社会环境因素
如今社会的审美观念以瘦为美和经济的压力,会导致患者过分地要求自己的身材从而节食或因为压力过大而暴饮暴食。哥伦比亚大学全球精神健康项目执行主任Kathleen Pike的观点指出,对女性“理想体型”评价标准的变化一部分来自于西方审美,也有一部分源自中国近些年来的社会变迁。曾经强壮的工人阶级女性形象象征着成就,而现在流行的则是尖下巴和漫画腰。
如何治疗
一是躯体辅助治疗:包括营养重建和治疗并发症。营养重建是指帮助厌食症患者重新开始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改善严重的营养不良,恢复健康体魄。
二是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等。用行为治疗法根据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和心理承受能力来制定饮食计划,保证患者的营养重建、体重增加,为进一步的心理康复提供基础。找出并向患者解释他们的错误认知,并且加以改正。尝试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来促进症状的改善。尤其对于青少年患者,家庭治疗应是治疗中必要的部分。
心理咨询热线:0575-87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