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科普人格障碍
人格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障碍,或称人格疾患、人格异常、人格违常,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是指偏离了个体文化背景预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模式,是泛化和缺乏弹性的,起病于青少年或早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稳定,并导致个体的痛苦或损害。诊断人格障碍需要的两个决定因素是人格功能损害水平的评估和病理性人格特质的评估,年龄要求在18岁以上。
主要的人格障碍类型有以下十种: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偏执型人格障碍
3、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4、分裂型人格障碍
5、强迫型人格障碍
6、自恋型人格障碍
7、边缘型人格障碍
8、表演型人格障碍
9、回避型人格障碍
10、依赖型人格障碍
上述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A类——特点:奇特或怪异
包括偏执型、分裂型、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B类——特点:表演性、情绪性或不稳定性
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
C类——特点:焦虑或恐惧
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
形成原因
1.遗传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家族成员中有人格障碍患者,那么孩子在成年后被诊断人格障碍的概率要比其他人高。目前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人格障碍的同病率高达67%,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31%。
2.大脑结构异常: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存在大脑前额叶、小脑等多个脑结构异常;有研究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在青年阶段存在脑的灰白质异常。国外研究团队发现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岛叶左前部存在结构异常,其灰质体积较正常对照显著减小,而该脑区恰恰与同情心的产生有关。
3.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合理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发展健康人格起到重要作用,父母更多的关爱,更少的自由控制和主权拒绝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全。
4.早期创伤:人格障碍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和异常的情绪反应很多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到的。早期创伤中的童年期虐待,功能不良的家庭因素以及其他创伤性社会生活事件等,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与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关系密切。
治疗
人格障碍是长期经历形成的稳定模式,治疗起来需要较长时间,所以在应对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治疗方法以心理治疗为主,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促进患者用辩证视角看待在生活中遇到的负性事件,通过澄清、对峙等专业心理咨询技巧,帮助患者找到改善现状的方法,药物等方式可作为辅助性治疗手段。
1.药物治疗
人格结构作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和习惯方式,一般很难通过药物来改变,但在伴随人格障碍而出现的异常应激和情绪反应时少量用药仍有帮助。
如情绪不稳定者可少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攻击行为者给予少量碳酸锂,亦可酌情使用其他心境稳定剂;有焦虑表现者给予少量苯二氮卓类药物或其他抗焦虑药物。有研究报道具有潜在抗冲动作用的选择性5HT回收抑制剂氟西汀对分裂样人格障碍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有效。
2.心理治疗:
医生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患者需要使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技术。
比如针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心理治疗一般会综合运用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人格矫正与重塑技术,集中帮助其学习亲社会行为。
而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在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基础上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辩证行为疗法是主要方法之一。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情绪调节系统的功能障碍。辩证行为疗法通过「接收与改变的平衡与综合」的方式来改变行为和管理情绪。
心理咨询热线:0575-87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