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生态环境局诸暨分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11-01 11:2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市生态环境局诸暨分局

202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导下,市生态环境分局以平安护航建党百年为重要主题,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环境问题为抓手,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全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勇当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1-12月,全市AQI优良天数比例为95.6%,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6.7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3%;浦阳江诸暨段出境水质保持Ⅲ类及以上水质,17个县控及以上考核断面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控地下水监测点郑家堰水质全年平均值达到Ⅳ类水质要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着力抓好生态文明示范亮点打造,创建了一系列示范亮点

1.凝心聚力,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新荣誉。开展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自查,编制上报2018-2020年度创建指标自查报告。启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准备工作。我市获得2020年度“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大禹鼎”银鼎、第三批清新空气示范区、美丽浙江建设和美丽绍兴建设考核优秀等荣誉;我局获得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贡献集体荣誉,记集体三等功。

2.笃行致远,美丽诸暨建设展现新作为。认真履行美丽诸暨办职责,制定并发布《诸暨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诸暨规划纲要(2020-2035)》与遂昌分局开展推进两山转化 携手山海共富战略合作,发挥优势互补,强化交流互助。全面实施市镇两级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开展浦阳江上下游地区生态补偿工作。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推荐省级绿色家庭2户、绍兴市级绿色学校4所,创成绍兴市级绿色家庭10户。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在完成底栖和浮游生物调查评估基础上,扩展调查种类,启动陆生野生动植物、昆虫、大型真菌等8项调查评估。完成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7244万元,增幅达36.99%。

3.协同增效,碳达峰碳中和探索新路径。以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成果为基础,开展我市达峰路径前期探索研究,形成能源、工业、农业等多领域具体清单。配合对全市工业企业开展全面摸排,督促开展碳报告填报,推进企业碳账户建立。开展低碳镇、低碳村试点建设工作,我市共有1个低碳镇、5个低碳村进入全省第一批试点,且山下湖镇为绍兴市唯一试点乡镇。

(二)着力抓好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赢得了一系列战役胜利

1.突出关键,打好空气质量巩固提升战。以蓝天办为运作实体,制定实施空气质量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累计下发交办单102期540个问题,并全部完成整改。开展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编制7家粉磨站“一企一案”并基本完成改造。开展377家企事业单位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排查,完成有机废气收集设施情况统计178家、加油站统计53家。出台VOCs奖励政策,深化VOCs深度治理,对汽配铸造、工业涂装、印刷包装、家具制造等行业开展专项整治,大力推进源头替代、推行高效治理设施,完成40家企业提升整治和淘汰工作。推进柴油动力移动源绿色化水平改造,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564辆、绿码登记605辆。

2.强化支撑,打好水生态保护深化战。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对已完成创建的17个工业园区开展“回头看”,对8个新创建的工业园区完成验收工作。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和饮用水水源地暗访专项行动发现问题进行整改落实,12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完成石壁水库全指标分析及“一源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完成浦阳江湄池、街亭断面走航监测分析和“一点一策”报告编制工作,完成浦阳江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落实河长巡河制度,累积巡河80次、发现并解决问题60个。

3.夯实基础,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持久战。制定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梳理化工、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关停并转、淘汰搬迁企业腾退地块,动态更新疑似污染地块名录。推进重点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完成原健力地块场地修复。加强用途变更地块开发利用地块调查,完成33个地块场调评审。督促企业完成土壤自行监测38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情况报告40家、污染隐患排查38家。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控,开展郑家偃地下水国考点水质巩固(提升)工作,完成1家地下水污染严重在产企业管控(治理)方案编制。

4.立足发展,打好固废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制定考核办法,协调督促落实,完成“四张清单”各项指标任务,并向省生态环境厅递交申报材料。推进“无废细胞”建设,累计创成工厂、医院、工地等十二大类“无废细胞”122个。建立一般工业固废分类利用处置体系建设,明确实施主体;健全小微产废单位危废统一收运体系,确定2家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运单位;制定社会源危险废弃物整治行动方案,开展社会源危险废弃物申报登记;工业源和社会源小微产废单位已签约近1000家,收运危险废物950余吨。强化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固废管理计划备案、固废转移联单管理、固废台账管理统一通过网上系统完成,1899家企业完成网上申报。办理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18起、一般固废跨省利用备案2起。

(三)着力抓好生态环境服务做优提效,形成了一系列典型做法

1.以提质加速为导向提升审批效能。实施2021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累计审批备案建设项目573只,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事项40件,审批电离项目3个,出具电磁项目初审意见1个;协助企业办理排污权质押贷款3家次,涉及资金1.216亿元。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衔接融合,明确会审机制,累计发放排污许可证84本。做好排污总量指标交易,完成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交易198笔284.5万元,无偿回收四项污染物指标4笔。VOCs指标抽签摇号115家81.417吨,回收企业49家25.158吨。开展“十四五”总量核定,完成647家企业“十四五”初始总量核定。开展主要污染物减排,确定重点工程减排项目清单。

2.以实绩实效为核心强化优质服务。对标“三服务”2.0版,开展环保服务企业“十百千”行动,结对服务绍兴市生态文明促进会会员单位65家、重点企业20家,累计服务企业224家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26个。深化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针对印染园区、上市培育等重点项目,全力做好项目建设服务保障,助力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开展重难点项目技术评估服务,提供重点项目技术评估咨询4次,开展招商引资项目预审57只、企业投资项目环境影响预评估报告审查15只,全面提升环保服务指导。

3.以群众需求为标尺办好民生实事。作为2021年全市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投资1445万元实施9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完成项目建设并验收。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屏障,严格做好隔离点、医院、核酸检测取样点医疗废物、医疗废水规范化处置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联合多部门开展6·5环境日系列活动,举办主题辩论赛、展板宣传、主题报告、视频宣传等活动,推动环保公共设施向公众开放,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开展环保法制讲座、现场警示参观等活动8次,到场约1000人次。

(四)着力抓好环境执法监管保驾护航,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1.开展生态环境专项执法行动。坚决贯彻落实“平安护航建党百年”,以环境污染问题排查见底百日攻坚为抓手,通过自查、交叉检查、重点督查等方式,开展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城西经济开发区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偷排漏排、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及弄虚作假等恶意环境违法行为。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95件,处罚金额896万余元,查封2件,限产整治1件,移送公安机关7件16人,其中行政拘留移送3件4人,涉嫌刑事移送4件12人,典型案件曝光2起。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全面排查消除环境污染问题隐患,抽查企业5286家次,其中“双随机”抽查617家。

2.扎实推进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我市120件信访件全部完成整改销号,率先达到目标要求。制定《诸暨市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明确7个全省面上共性问题、3个省领导重点关注问题、120件信访件的领办领导、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措施。坚持以重点问题“点穴式”督察与抽查方式相结合,通过专班运作加强督查,防止问题反弹回潮,下发通报7期、督办单6只。完成省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迎检工作,累计接收信访交办件14件,做好反馈问题整改前期准备。

3.全面推进七张问题清单整改。“七张问题清单”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成立工作专班,建立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应用工作分机制,明确问题生成、整改落实、综合分析等工作制度。对照问题清单,细化各个问题的整改目标、整改时间和整改措施,定期表格化、清单式汇总上报推进整改。“重大生态环境督查问题清单”中3个省对绍兴市问题、6个绍兴对诸暨市问题和5个市本级问题均已完成整改。

4.深入强化环境信访源头预防。做好“预判、调处、化解”三篇文章,累计受理各类环境信访548件,调处率、办结率100%,确保件件有调处,事事有着落。通过镇街、部门联动,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完成1件积案化解资料上报。出台《诸暨市环境保护人民调解工作规程》,充分利用调解方式,及时有效调处化解涉及环境污染的损害纠纷,累计通过调解处理信访4只。

5.切实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加强企业应急预案管理,推进重点工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和修编工作,新编制申报备案企业67家。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工作,完成浙江科超环保有限公司省级应急物资库建设。举一反三开展排查,坚决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开展“百日攻坚”“绿剑”专项执法行动,分别发现并整改各类环境问题220个、135个。

(五)着力抓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贡献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1.高质量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改革省市县三级贯通,整体智治专题生态环境“四个率先”、督查整改板块及数字政府专题生态环境板块已上线运行。率先完成绍兴市“三大行业”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数据标记和电子督办平台联网并进入试运行,通过数据巡检、核实与分析,对异常标记做到及时预警、及时督办、及时反馈。建立“互联网+统一指挥+综合执法”非现场监管模式,出台《诸暨市排污单位污染产生与治理设施联动监管预警处理办法(试行)》,全市电镀园区、熔铸行业38家企业195条产线实现用电量全过程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查获的某印染企业人为干扰在线监控设施超标排放废水案入选省级典型案例。

2.高水平拓展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探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降低保险费用、拓展保险范围、提升服务内容和加大理赔力度取得实效,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列入绍兴市标准化工作试点项目。全年完成保险企业41家,收缴保费65万元,同比降费27%;赔偿受灾企业5家51万元,赔付比达78%。深入探索实践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和赔偿制度,今年以来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调查9件,完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6件,赔偿金额220余万元,在生物多样性与林木资源保护等大生态领域上取得突破。“‘数字赋能’助力环境执法现代化”项目作为全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项目,正在向省政府申报“最佳实践”项目。

3.高标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开展生态环境行政复议诉讼案件源头治理、坚决抑制行政争议案件高发频发专项行动,累计完成案卷自查和集中评查481件,完成法制审查153件,整改不合格案卷2件;成功化解永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皓天石材有限公司诉讼案和佳顺汽车零部件厂撤销环评等行政争议。开展环境问题联合治理专项行动10次,突击检查企业42家,查处违法企业20家次,4起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侦办。开展守法核查、信用修复、公开亮牌等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核查环保守法企业8067家(人)次,办理企业环境信用修复17家,公开亮牌环境违法企业14家。

(六)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基础队伍建设,发扬了一系列优良作风

1.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讲党课、党史专题宣讲、观看红色专题片、主题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累计开展“周一夜学”35次,主题党日活动12次,领导干部上党课13次,外出基地现场教学4次。

2.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党组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党总支直接责任、党支部落实责任的“四责协同”机制,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积极创建“一单位一品牌一队伍”,开展“红色引领 绿色同行”党建品牌建设,组建生态环境志愿先锋队,实现党建与生态环境“全新一跃”深度融合。按期开展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坚持以“德、能、勤、绩、廉”的标准严格干部选拔任用,选拔任用中层副职3名。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召开党风廉政专题部署会,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展党风廉政分析会4次、正风肃纪检查4次、党风廉政专题教育4次,充分利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提醒谈话4人次。梳理廉政风险防控清单,明确廉洁风险点26个。开展清廉机关示范点建设,通过打造廉政文化景观长廊、开设党风廉政数字专栏、组织崇廉尚洁专题活动、构建廉洁勤政长效机制,以清廉环保促环保清廉。

4.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主动抓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开展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13次。加强舆论引导与对外宣传,主动提供各类新闻素材,配合重点工作采访报道,发布各类宣传报道29篇。严格落实政民e线“3小时网上回应、48小时限时办理”制度,明确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流程,加强网评员和舆情监督员队伍建设,累计办理网络舆情44则,未出现重大监督性报道和较大的网络负面舆情。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是对标“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诸暨范例的关键一年。市生态环境分局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改革,为持续擦亮“枫桥经验”金名片、打造“重要窗口”、建设共同富裕赋予更多的绿色底蕴,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环境保障。

(一)主要目标

全面实施美丽诸暨规划纲要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全市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和功能达标率保持100%,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确保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具体以绍兴下达的目标任务为准)

(二)特色亮点

力争做到先行示范实质性启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通过编制《诸暨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培育两山转化实践案例,为后续创建验收打好基础在生态文明创建上先行示范二是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试点工作我市为绍兴市唯一省级重点区域,通过对陆生野生动植物、昆虫、大型真菌等8项开展调查评估,摸清物种家底,加强宣传保护,营造良好氛围,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监管提供理论支撑,在生态风险防控上先行示范三是开展1个低碳镇、5个低碳村试点建设工作,尤其山下湖镇作为绍兴市唯一省级试点乡镇,通过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发展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造一批在控碳水平、碳汇能力提升方面具有引领作用的“模范生”,在绿色低碳转型上先行示范。

(三)具体措施

1.扛起担当,以走在前列的意识当好领跑示范者。一是标本兼治强推进,展示蓝天保卫新成果。以蓝天办为指挥部,健全通报排名、考核问责、公开曝光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扬尘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移动源污染治理、城乡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绍兴蓝天”小程序落实使用,加强扬尘污染数字化动态监管。实施VOCs治理设施改造升级和源头替代工作,推进浙江上峰建材有限公司和兆山集团诸暨水泥有限公司水泥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柴油动力源移动机械绿色化改造,落实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和使用管理制度。二是持之以恒打基础,开辟碧水提升新高度。巩固提升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成效,做好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标杆园区摸排工作,持续开展已创建工业园区“回头看”,定期对园区周边水质进行采样分析,确保水质不恶化、不反弹。加强水质保护,做好日常水质预警,重点关注湄池、街亭等断面河流水质问题,开展氮元素源解析工作。进一步结合走航和“一点一策”成果,梳理污染源清单,制定针对性整治方案并开展专项检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9个乡镇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勘界立标与规范化建设工作。三是凝心聚力翻新篇,擎画净土清废新格局。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常态长效机制,对重点项目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回头看”,做好省级验收各项准备。在前期摸排基础上,动态更新涉固废企业名单,及时掌握工业固废产处情况及收运需求。进一步完善一般工业固废、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垃圾等收运体系,做到应纳尽纳、应收尽收。深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应用,对危险废物、一般固废从产生、运输、贮存到处置的整个流程进行监管。开展受污染耕地“源解析”工作。加强对重点企业固废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要求培训和指导力度。

2.破浪先行,以走在前列的意识当好探路创新者。一是久久为功破难题,彰显环保服务新面貌。坚持优服务和强质量相结合,以全面实施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深化环境准入制度改革 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指导意见》为抓手,强化“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开展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诚信档案专项整治,加强环评质量管理。提高第三方技术单位服务质量,提升排污许可证审核效率和审核质量。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作用,为企业重大项目落地提供高效服务、有效服务、集成服务、精准服务。二是凝心聚力开新局,催生改革创新新动力。深化“两山”转化改革,探索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理顺生态环境工作机制,厘清生态环境监管部门与镇街事权界限。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探索非环境污染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领域的“绍兴案例”。深入探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逐步扩大保险范围和理赔事项。三是砥砺奋进换新颜,构筑绿色低碳新生活。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编制温室气体清单,从能源利用、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土地及林业变化、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督促碳交易及非碳交易企业完成碳排放报告填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制订年度减排计划,确保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指标任务。

3.攻坚克难,以走在前列的意识当好善作善为者。一是刚柔并济强护航,建设执法监管新高地。巩固提升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成效,对信访件和反馈问题落实动态管理、定期回头看,严格限期整改,确保问题不反弹。深化环保司法联动协调机制,落实“双随机”监管执法,加强“两高”项目排查整治,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完善专职法律顾问服务模式,推进以案释法活动。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和重复信访,全力做好党的二十大、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二是固强补弱抓落实,谋求问题发现新成效。探索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加强自动监控与执法监管联动,通过在线监控、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开展非现场监管,推广运用电量管理、“三大行业”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数据标记和电子督办等信息化建设,加快形成全流程、闭环式、智能化问题发现查处体系,实现生态环境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置。三是深学细悟见真章,探索数字赋能新路径。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改革,完成整体智治专题生态环境“四个率先”及督查在线任务,完善数字政府专题生态环境板块内容。重点推进汽车报废“一件事”应用建设,推动汽车报废、拆解等监管体制创新。加快数据集成及共享,智慧园区监管平台及生态环境“数据仓”建设,建立数字化园区督促机制、准入机制、运营差异化管理机制,提高电镀园区生态环境安全监管能力。新建浦阳江西江(赵家埠)、枫桥江(山下湖)水质自动监测站和城西工业园区空气自动监测站,完成重点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水自动监控系统标准化建设。

4.唯实惟先,以走在前列的意识当好奋斗实干者。一是不忘初心担使命,争做实干担当新铁军。充分发挥党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环保铁军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实现互融互促。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业务学习,推进党内教育常态化。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请示报告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二是慎终如始树形象,争当清正廉洁排头兵。开展“以案为鉴,正风肃纪”专项治理,深刻吸取教训,全面落实整改,推动专项治理成效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岗位、重点领域监管,坚持民主集中制,保证决策过程科学民主、结果公正合理。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廉政意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弘扬敢为、能为、有为精神和真学、勤思、善干的良好作风,提升干部职工“精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