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2年工作思路

2022-11-01 16:5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

2022年,自规局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市委十六届十三次全会等会议精神,聚焦“打造共富范例”总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统领,进一步强规划引领、抓要素保障、优民生服务,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整体智治”水平。下面重点汇报8项工作安排。

一、重点工作安排

(一)编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我市先后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划订和“三区三线”三轮试划等工作,目前已编制形成《诸暨市国土空间规划初步成果》并上报省自然资源厅,其中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方案已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划定生态红线484.8平方公里(原为510.2平方公里),将白塔湖区块调出,减少人工商品林划入。在与部、省厅反复对接沟通的努力下,我市最新上报的三线试划成果中,共划定城镇开发边界43.47万亩,其中划定集中建设区36.27万亩,实际占用新增建设用地约14万亩(上级预分解下达的面积为2.3万亩),稳定耕地实际划入永农的比例为84.72%(全省其它县市一般在85%-90%之间),重点保障G60创新港、杭绍一体化萧诸绿色发展区、下四湖产业园区,航空小镇等重点平台区块,调整了重点平台涉及的稳定耕地约2.12万亩,全部纳入集中建设区,最大限度争取发展空间。2022年我们将视省、部政策做好调整优化,高质量精细化完成《诸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并按程序报批。加快构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时推进镇(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奋力“打造共富范例”强化规划引领。

(二)加强资源要素保障。紧抓“让大项目、好项目落得了地”这一“牛鼻子”,从空间上谋,从指标上谋,着力强化全要素保障。在国土空间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以项目为导向,多次与乡镇、部门对接,梳理全市各建设主体、部门和乡镇建设项目需求,至目前共梳理全市1860只项目,涉及建设用地163.41万亩,其中“十四五”期间需重点保障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58个,面积63.75平方公里;并按照集中建设区划定规则,做到应划尽划。预计2022年全市需筹措用地指标2500亩,具体须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重点抓好四个方面:(1)用项目向上争统筹指标。由牵头部门提前谋划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全力申请省级和国家级统筹指标。(2)积极向上争取奖励指标。全力推动重大产业项目申报工作,由招商牵头部门对照《重大产业项目申报及奖励管理办法》加强前期审查把关,相关单位做好跟踪服务等工作,我局将全力配合向上争取奖励指标。同时,发改、经信等相关责任部门须高度重视省政府督查激励工作,积极争取奖励指标。建议给予适当的考核分奖励。(3)向内挖潜筹措盘活指标。加大批而未供和低效用地等存量用地的盘活力度,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建设用地复垦工作。(4)向外用资金购指标。在全力向上争取跨省增减挂钩指标的同时,积极联系丽水、衢州等地,争取外购一部分跨县指标。除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外,全年争取完成用地报批3000亩,重点保障产业项目、政府性投资项目、房地产项目和民生项目。

(三)抓实抓细经营性用地出让。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信贷金融政策的收紧和房地产税试点的落地,房地产市场明显遇冷,大部分房企拿地日趋理性和谨慎,基本抱团集聚到一二线城市拿地,外溢趋势明显趋缓,这对我市当前及2022年的房地产市场都是较为严峻的考验。为此,我们将特别强化对房地产政策和市场的研判,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招商推介活动,强化和房企的沟通互动,合理优化规划指标设置和把握土地出让节奏,争取“供好地、供优地”,实现40亿元出让金的年度目标。同时,我们将提前拟定2022年经营性用地出让计划,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后及时组织属地镇街、相关平台公司实施“做地”工作,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土地价值,确保“净地”出让。

(四)多措并举落实补充耕地指标。随着中央对耕地和生态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涉林、涉及生态红线和涉及扩展边界等范围的垦造耕地项目都被禁止,这进一步压缩了我市原本十分有限的后备资源(按“二调”数据和当前政策,我市理论上可以垦造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14000亩,而且基本都为零星的、多次论证后实施难度很大的地块),2022年我市垦造耕地举步维艰、任重道远。因此,2022年我们耕地补充工作的思路为:尽力挖潜,争取自足;重大项目,争取统筹;积极调剂,补充不足”。具体做好五方面工作:(1)积极关注跟进国土“三调”成果应用后省厅最新的政策口径,利用好林地图斑融合、空间规划修编等契机,尽力拓展垦造耕地后备资源。(2)充分结合农村土地全域整治、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等省级重点工作,用足用活配套政策(允许对适量林地进行垦造等),谋划大地块、大项目,全力筹措耕地数量指标和产能指标。(3)调整完善垦造耕地项目的资金补助和考核激励政策(建议适当提高补助,并向产能指标、大项目、水田指标倾斜),进一步提升镇村两级实施的积极性。(4)积极向上对接争取省级和国家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耕地占补的统筹指标。(5)积极和衢州、丽水等地对接协调,争取适量调剂一批耕地占补指标。

(五)深入推进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健全完善林长制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力争全年新增国土绿化4200亩;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城镇)系列创建,加强森林城市评估和动态管理,按省要求完善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待国家林草局明确新的申报要求后及时对申报资料优化调整后再上报;开展新一轮“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5个;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全面落实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六)严格落实专项整治整改。积极落实国家自然资源例行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做到历年清单限期清零,当年问题抓早抓实,重点难点强力攻坚(2020年例行督察反馈的12个问题力争今年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2021年例行督察反馈意见书尚未下发)。扎实推进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确保年度违法用地小于100亩,耕地小于50亩。(今年3月30日起卫片执法提出新要求:1.执行“增违挂钩,耕地占一补一”。即年度内违法耕地面积要等量扣除本地区可补充耕地数量。2.时效性要求更高。图斑实行“随时监测、随时下发,月清季核,年度评估”,即月月有图斑,月月要干完,年底再来算总账。3.“非农”管控更严格。临时用地未审批的,为实施非农建设而进行推填土、土地平整的都是违法用地,甚至对无合法权源的建设用地进行翻新也要判定为违法用地。4.约谈问责风险加大。县级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超100亩的必纳入问责;即使违法面积未达100亩,但在全省排在前列的,也有约谈问责风险。)全面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耕地“非农化”整治等工作,严把2020年7月3日这个时间节点,“零容忍”遏制新增“非农化”发生(新发耕地违建原则上一律拆除),全覆盖摸清存量问题底数,积极稳妥推进分类处置落实落细。

二、亮点工作谋划

(一)向存量要空间,激发土地新动能。有序推进国有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工作,充分发挥要素配置的杠杆作用,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招商项目落地和要素盘活利用;进一步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计划完成1000亩,具体视绍兴的考核任务作调整),全力落实“五个一批”模式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完善城市配套建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推进征迁供应一批。主要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积极配合镇街推进土地、房屋的依法征收和拆迁工作,拟订消化和处置方案,及时将已具备条件的土地组件出让。2.异地置换盘活一批。对于因城乡规划调整、土地征收难度大等原因造成原已批准转用的地块难以实施项目建设、且土地利用现状未改变的批而未供土地,进行异地置换盘活。3.完善手续办理一批。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加快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用地等项目的办理。对一些建成较早的基础设施项目,及时补办相关手续。4.查清情况核销一批。主要针对道路、绿化、安全间距等代征地以及不能利用的边角地,查清情况确属无法单独划宗进行供地的项目。5.加强配套推介出让一批。积极推进做好道路配套、管线迁移、场地平整等前期准备工作,加大经营性用地推介和招商力度,加快经营性储备土地消化利用)争取全年完成存量建设用地盘活2500亩。

(二)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全面结合今年6·10强降雨地质灾害复盘情况,在加强“人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技防”能力建设,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一是落实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按照主动防灾、区域减灾、系统治理的思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在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中,督促指导开展地质灾害区域评估,从源头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二是加强地质灾害风险排查调查。在2021年东白湖镇、东和乡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划定风险防范区,制订防范预案,同时开展马剑、岭北、赵家等三个镇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三是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测数字赋能。在已建成12个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的基础上,再新建10个监测点,同时向省厅争取到地质灾害无线简易降雨报警器安装省级试点(全省8个,绍兴唯一),力争做到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全覆盖。确保完成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2020—2022年)绍兴年度考核任务,全力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