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

2022-12-02 09:4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药种类繁多,大家是否在用取药时发现,自己的药品除了分帖的几付中药外,还有一些另包并注明“先煎”“后下”等药品呢?许多朋友在煎煮中药时图方便,选择“一锅炖”,其实这是不可取的。

成百上千种的中药,入药部位千差万别,药物自身的本质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扬向上,有的重镇而下;有的辛温发散,也有的寒凝内敛。为了更好地让这些药品在汤剂中保持住自己的特性,抑制住治疗所不需要的偏性,有效成分能在体内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到减毒增效,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注意药品煎煮的特殊方法。

一般需要先煎的药品,包括贝壳类、矿物类等有效成份难以煎出或毒性较大的药物。比如龙骨、牡蛎这一对常见的药对,是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的能手,但它们材质紧密,仅仅通过两次正常流程的煎煮很可能导致药效发挥不充分,所以一般建议需要多煎煮20-3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它药品共煎。而对于制川乌、制草乌之类毒性较强的药物,则需要先煎久煎,至少先煎煮45-60分钟以上,才能使其含有的有毒成份逐渐转变为低毒成份,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另一部分需要后下的药品,多因其含有的芳香性成份较不稳定,久煎反而导致有效成份因挥发而减少,比如薄荷、砂仁等药品,建议在其它药品煎煮出锅前5分钟下锅共煮就可以了。

其他含有较多细毛,容易引起饮用汤药时呛咳的药品,例如辛夷、旋覆花,以及煎煮后吸水膨胀黏性增加容易糊锅的药品,如车前子等,就需要用纱布包起来与其它药品共同煎煮,方可保证煎出药品的口感与质量。

中药煎煮是否越久越好?答案是不一定,过久的煎煮,可能导致有效成分被锅中药渣所吸附,也有可能导致一些对热敏感的成分长时间受热分解。一般中药需要煎煮两次,第一次在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煮半小时左右倒出备用,第二次煎煮同前,时间可略微缩短,将两次煎好的汤剂混匀后分为两次剂量,一般早晚各温服一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