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诸暨市市场监管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2021年度,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局及诸暨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守疫情防控阵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净化消费环境,有力维护市场秩序,将依法行政的理念和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融入到执法工作的方方面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现将本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强化普法宣传,持续固本强基。
一是依法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以“党建强局、专业立局、制度管局”为核心,深化机制融合,始终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强化履职能力和党风廉政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作为主要负责人,对照《党委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的要求,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规定,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认真履职、依法尽责,围绕市场监管工作目标任务,依法行政,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党组在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法治建设和市场监管工作呈现良性互动。
二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出台局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组织机关干部利用周一夜学时间以集中学习、交流研讨、自学等形式组织开展专题学习。以“沿着红色足迹学党史”为主题,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俞秀松、宣侠父纪念馆和枫桥经验陈列馆等一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促进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注重年轻干部的学习教育,通过组织年轻干部参观何文隆事迹陈列馆,召开“学党史、话初心使命”座谈会等方式,引导教育年轻干部深入思考,明确努力方向。通过组织开展老干部话传承和“学史鉴往守初心、薪火相传担使命”征文比赛、“歌颂建党百年、坚定信仰信念”演讲比赛、“红心向党”合唱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推进队伍融合,提升凝聚力。
三是常抓不懈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意见,重新印发局领导班子责任分工,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坚持每季度在重大节日前开展一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教育,学习党纪党规和上级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各类典型案例通报,出台《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问责办法》,对疫情防控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进行了检查。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巡察有关问题整改事宜,严格对照《整改清单》,落实各责任科室,认真查摆问题,深入分析研究,落实整改。
四是打造高素质市场监管执法队伍。把好法制关口,提升执法办案水平,加强培训指导,通过业务培训、案卷评查和实务指导持续加强执法队伍业务能力建设,规范执法办案行为,确保执法办案过程中程序履行到位、事实调查清楚、证据采集合法、法条引用准确、文书制作规范。加强案件核审,严格运用自由裁量,谨慎核审新型、大要案件,对于有可能导致案件撤销、败诉的问题,确保核审阶段早发现、早纠正。落实事后应对,针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加强与经办人员、法律顾问的沟通,共同研讨案情;切实做好行政复议诉讼案件的后续总结、问题梳理,形成案例,在案结事了的基础上实现转化提升。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以“办铁案、强执法”为核心,确保一线执法要坚决做到程序正当、过罚相当,不随意从轻从重,依法履职尽责、拉高执法标杆,全年无一败诉、撤销或改变案件。
(二)做好疫情防控,严守安全底线。
一是慎始如终做好疫情防控。严格做好进口冷链食品溯源工作,妥善处置涉疫阿根廷进口冷冻去骨牛肉流入诸暨等事件,全市激活进口冷链经营户386家,在经营进口冷链经营户42家,“浙冷链”赋码、扫码率均为100%。严抓零售药店、农贸市场小门管控工作,共21家零售药店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不力被停业整顿。加强疫苗接种环节质量监管,扎实推进“浙苗链”应用,全市1个疾控机构和26个接种点实现冷链数据规范打卡率100%。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查获进口冷链食品违法案件13起,查封进口冷冻食品0.377吨,罚没款11.5万元;查获无照经营熔喷布案件5起,办结不合格口罩刑事案件1起,涉案金额高达255万元。
二是全面筑牢食药安全底线。制定《诸暨市党政领导干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工作清单》,出台《诸暨市2021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点》,对23个三星级食安办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指导,枫桥、璜山2家食安办通过四星级第三方验收。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百项指南》,实现事后追责向事前防范转变。在全省率先推出炒货行业“寻找CCP(关键控制点)”行动,目前,全市共有2家固体饮料、6家桶装饮用水和21家炒货企业已全面应用方CCP管理模式。做好重大活动餐饮保障,持续开展“防风险消隐患保食安”、食品安全百日执法、“平安护航建党百年”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常态化做好食品药品检验检测,2021年度完成食品监督抽检抽样4182批次,不合格99批次,合格率97.63%。完成药品医疗器械抽样204批次,发现不合格4批次。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378起,化妆品不良反应92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417起。开展农贸市场和配送企业快检48.3万批次,发现阳性488批次,销毁或下架8177.9公斤。
三是深入做实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按照《特种设备现场监督检查规则》和“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组织开展检查,目前已完成特种设备日常监督420家。积极构建特种设备双重预防机制,完成2786家企业分类评价工作。全面推进“一件事专班”设备库数据清理工作,实现在用已注册设备赋码百分百。开展全国两会期间特种设备安全防范工作、全市“平安护航建党百年”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和城镇燃气领域安全专项整治,重点对室外起重机械、热电锅炉、旅游景区特种设备、16个燃气充装单位(18个点)开展现场检查,全年共立案查处15件,下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114份,排查发现一般安全隐患305条,全部整改完成,重点安全隐患21项,全部整改完成。专项落实电梯安全监管,集中约谈维保单位,推进电梯扫码维保工作,全市在用电梯扫码维保率已达到95%以上;推广应用电梯“保险+服务”、按需维保等创新模式,安全责任保险覆盖在用电梯总量的70%。
(三)推进“互联网+监管”,落细落实数字化改革任务。
一是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在全市27个部门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及“掌上执法”系统的应用,2021年,全市运用“互联网+监管”平台建立执法人员库1570人,“掌上执法”开通率100%、“掌上执法”激活率100%;认领行政检查子项3993,监管事项入驻率100%;运用掌上执法开展现场检查17159户次,掌上执法率100%;双随机抽查事项317项,双随机事项覆盖率100%;完成双随机任务448条,双随机抽查到期任务完成率100%;应用信用规则率89.40%;参与跨部门任务69条,跨部门监管率15.40%;处置事件总数2572件,事件处置率100%,其中风险事件、投诉举报、综治事件等处置率均100%。
二是创新开展“智联电梯”建设。对全市194个公共场所的750台电梯开展“智慧电梯”建设,通过实时采集、储存和传输电梯运行数据,实现电梯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电梯维保行为实时监管、电梯故障和困人信息实时报警。对全市公共场所有电动车出入的344台电梯加装电动车阻断系统,识别准确率达100%,获《人民日报》表扬报道。
三是推动餐饮单位“阳光治理”。全面推进“阳光厨房”建设,至目前,分别建成网络餐饮、农村家宴、校园食堂“阳光厨房”1720家、88家、256家。根据线上线下检查情况,面向公众发布餐饮“红黑榜”七期,累计曝光黑榜餐饮73家并落实闭环管理,表彰红榜餐饮15家,阅读点击量达6万+。
(四)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迈出新步伐。
一是行政审批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依托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平台,建立“照章联办、照银联办、证照联办、破产联办、税务预检”注销机制,实现公章备案信息、许可证、破产企业注销的“一站式”通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加大取消审批和审批改备案力度,精简重复类审批,推进涉企许可事项“整体瘦身”。持续推进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工作,确保 “开办集成”统一企业开办流程时限(工作日)≤8小时。大力推行“全省通办”“跨省通办”,设立“通办专窗”,有效破解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来回跑”等堵点难点问题。成功上线“诸企查”实现企业档案查询“零见面”自助查,企业通过浙江省政务服务网或者浙里办APP进行法人用户的登录后即可线上查询、导出、打印企业档案,提升企业办事获得感。
二是市场主体培育攻坚扎实推进。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0469家,同比增长4.4%;全市新增“小升规”157家,新增“下升上”57家,新增股份公司58家,个转企628家;新增小微企业7090家,培育八大万亿重点产业小微企业2078家;新增小微企业培育库企业3910家。全面开展市场主体清理工作,共吊销公司制企业473家、个人独资企业66家、农专社33家,依职权注销个体工商户2309家,强制注销吊销满三年未注销企业1093家,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的整体结构。2021年,全市29家企业被公示为浙江省AA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1家企业被公示为浙江省A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40家企业被公示为浙江省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三是宽严相济,推出升级版“首违不罚”。在法制审核及监督执法中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新《行政处罚法》施行为契机,结合我市实际,在2020年版“首违不罚”《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回应企业关切、发展所需,推出了《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首违不罚”指导意见(2021年修订)》,将我市市场监管领域的“首违不罚”从原来适用于浙江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改为常态化适用,并根据相关法规政策的变化,结合我市实际,对适用清单进行升级完善,在删除原来清单中不适合常态化适用事项的同时,新增了12条“首违不罚”事项,由原来的25条扩容到29条,并对适用条件进行了细化,使其适用更为精准。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的违法行为,鼓励当事人主动纠错、自我纠错、主动消除或减轻社会危害,实现柔性执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同时,对涉及安全底线、民生保障的行政执法活动,加强监督,坚持从严从细,确保履职到位。
(五)多措并举,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深化产品质量监管。2021年全年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433批次,其中生产领域抽查278批次,流通领域抽查100批次,电子商务领域55批次。我市制造业产品共接受专项评价抽查129批次,合格127批次,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98.5%。培育15家重点企业参评各级政府质量奖,培育放心工厂1240家;全面推进QC小组活动,获得2021年省级一等奖一只,三等奖一只,绍兴市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一、二等奖16只、三等奖6只。突出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全年开展了成品油、防疫物资、“瘦身钢筋”、电动自行车、罐装煤气及燃气管件、电线电缆等各类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350余人次,完成整改问题11个,立案查处19件,罚款29万余元,没收不合格口罩9.5万余只,移送公安1件。全面推进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累计对全市313家销售、维修电动自行车经营单位完成“浙江e行在线”的注册,并对库存4359辆电动自行车和4177个电池完成“浙品码”的赋码工作,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数字化牌照登记上牌率达到100%。
二是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发布“浙江制造”标准11项,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第三方认证企业6家,做好34家企业对标达标工作和45项诸暨市地方标准清理工作,新增数字经济标准13只。加快“浙江标准在线”平台应用,超额完成1021家规上企业和569家规下企业标准上线工作。强化计量基础支撑,加强“民用三表”计量监管,检查供水供气单位3家,累计备案水表和燃气表7万余只。深化在用计量器具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加油站、配镜店、农贸市场等计量器具使用单位89家。扎实开展定量包装商品专项检查,联合质检所完成定量包装抽检60批次。深入推进“浙品码”赋码工作,完成43家强制性产品认证企业、190家计量生产使用单位的赋码工作,累计赋码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9万余只。深化“车检机构一件事”集成改革,10家车检站通过省级验收。开展检验检测机构专项监督检查,强化珠宝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累计检查建材类、珠宝类、机动车类、纺织类、食品类等检验检测机构23家,检查发现问题50余处,已全部整改到位。
三是完善知识产权监管服务。4月份获批成立知识产权监管科,统一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管理。稳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持续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撤回非正常专利申请2800余件,今年以来,共授权发明专利643件,实用新型专利4853件,外观设计专利80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90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3.8万件,新增知识产权贯标企业20余家,引进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3家,新增品牌指导服务站2家。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成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共查办假冒侵权案件70余起。联合法院、宣传部共同建立知识产权黑名单制度,联合司法局成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推进知识产权矛盾化解在基层,已调解纠纷7件,调解金额7万元。加强行业自律,成立袜业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完善资源协同优化整合,共同维护成员合法权益。
(六)加大执法力度,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一是有力推进市场监管执法。聚焦经济发展重点和民生关注热点,发挥综合执法优势,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以“办铁案、强执法”为核心,重拳打击破坏放心消费环境、影响公平竞争等各类违法行为,大力开展非法成品油交易、打击传销会销、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2021年度,全局共办结行政处罚案件1204件,其中大要案238件,移送公安机关22件,罚没款1945万余元,入库1717万余元,有效保障了我市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做好“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理校外培训机构注册登记清单,重点查处校外培训机构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利用合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违规发布广告等违法行为,共查办案件6起。持续推进价格监管,开展转供电价格专项检查工作,督促清退多收电费696.2万元,受惠转供电终端用户7213家。开展涉企收费、行业协会商会、停车场、房地产市场、供水供电供气行业等收费情况专项检查,规范价格经营行为。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情况“回头看”,全市公平竞争审查合规率达99.3%。今年以来,我局共处理价格类信访投诉举报288件,办结率及满意率均为100%。
二是全面营造放心消费氛围。在历年放心消费单位“三服务”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夯实放心消费创建基础,创建放心消费单位3152家、放心工厂1240家、无理由退货单位1440家、放心商圈4家,完成比例均达110%以上。积极开展浙江特色“伴手礼”征集工作,提高诸暨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海半仙同山烧、民新《520真爱》珍珠项链套装、紫阆香榧黄公饼、冠军香榧、阮仕珍珠“荷花花神-西施”书签等共5类伴手礼产品进入省级评选。妥善处理各类消费投诉举报。2021年度,我局受理消费投诉举报11658件,其中投诉7019件,举报4639件,投诉调解成功6261件,成功率89%;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81.98万元,新增按时办结率103.09%,全省排名并列第一。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维护市场秩序的能力受到新形势、旧问题挑战。新业态、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带来新的动力,同时也引出了监管新“课题”,传统的监管思维和监管手段受到极大挑战,对监管部门乃至政府的施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护航新业态健康成长,是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依然存在的“硬骨头”问题仍是今后风险隐患治理的难点。
(二)投诉举报导致的复议、诉讼风险大。2021年度的29起复议案件中,有26起与投诉、举报有关;2起行政诉讼案件中,有1起与举报有关,均疑似职业打假人提起。职业打假人申请的行政复议、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已成为当前我局复议诉讼案件的主要和高发案件类型。
(三)法治宣传的力度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日常监管中落实普法宣传、提高市场主体法治意识、促进企业守法经营方面的效果不明显,做好普法宣传教育、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仍是今后我局需要进一步下功夫的重点方向。
三、2022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2022年,诸暨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深入法治政府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推进全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安全底线进一步夯实、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效益进一步提升。
(一)打造“市场监管铁军”,深入推进队伍建设。
一是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周一夜学”,组织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党课、集中学习等活动,不断提高干部政治理论思想水平。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两个维护”贯穿到市场监管各方面和全过程。持续强化思想引领,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监管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领会与把握,不断提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二是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压实压紧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年度计划部署、季度教育分析、层层责任传导,营造浓厚廉政建设环境。针对许可事项、检验检测、评定审查、侵权判定、执法办案等领域,以及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扎紧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严格执纪问责,坚持敢抓敢管、真抓真管、长抓常管。准确把握运用“四种形态”,做到有违纪行为必查、有违纪行为敢查、有违纪行为会查。
三是持续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加强干部的监管能力建设,通过培训、轮训等方式,提高基层一线干部的实际业务能力,特别是新职能、新问题的处理能力。提升执法人员法制思维和依法行政水平,利用“老带新”、“师徒结对”等方式提高年轻干部办案水平。强化队伍的服务能力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服务供给,以企业发展难点、民生领域堵点、基层反映痛点为重点,努力在优化服务中转作风、强担当、促落实。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快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
(二)牢筑“安全监管防线”,全力保障民生民安。
一是紧抓食品安全监管。做实做细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紧盯节假日、重要节会期间集体聚餐行为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积极推进星级食安办提档升级。稳步推进综合治理数字平台迭代升级,推广应用“浙食链”“浙冷链”等食品溯源平台,持续推进餐饮单位“阳光治理”,提高智治水平和市场监管效能。重拳出击,进一步加大保健市场、农村食品药品、小作坊、网络餐饮等领域的违法打击力度。通过警示教育、日常监管、监督抽检、专项行动等方式,深化部门信用联惩,解决一批风险隐患问题,提升整治行动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
二是细抓药品安全监管。常态抓稳疫情防控,发挥好基层药品零售企业哨点作用守好零售药店“小门”。坚持监督检查开路、抽检支撑、分级分类引导,将面上日常检查全面覆盖、线上专项检查突出重点、点上飞行检查排查风险相结合,以新冠疫苗、药品网络销售、特殊药品、珍珠粉生产、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等为重点,开展药械化经营重点难点问题专项整治,规范药械化全链条质量管理,发现潜在隐患,排除监管风险,守住安全底线,健全长效机制。
三是严抓特种设备监管。继续推进电梯安全监管,推广应用“保险+服务”、按需维保等创新模式,电梯安全责任保险达到总量90%以上,协调做好“智联电梯”建设及后续工作。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分类评价规范》和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日志制,进一步督促指导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风险自辩自控和隐患自查自改,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率达到100%。全面落实特种设备领域安全保障工作,确保重大节会、重大活动、重要时段,我市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平稳可控。
(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强化监管执法。
一是全力以赴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抓好放心消费单位和放心消费街区(商圈)建设,进一步提升放心消费单位创建覆盖面和行业参与度;按照分级分类创建标准,打造一批放心消费示范单位,树立典型样板,形成示范效应,切实提高放心消费创建的感知度和获得感。进一步完善消费投诉举报处理流程规范,对恶意投诉、涉敲诈勒索行为的职业投诉举报人依法予以打击,不断提升消费投诉举报处理效能。
二是数字赋能提高监管效率。深入攻坚数字化改革,做好上线平台的应用和推广,确保落地见效。稳步推进综合治理数字平台迭代升级,推广应用“浙食链”“浙冷链”等食品溯源平台,持续推进餐饮单位“阳光治理”,深入开展社区“智联电梯”一件事改革,提高“简案快办”掌上执法模式应用率,加强对绍兴快速检测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对流通领域农产品的快速检测监管。在“互联网+监管”、首发响应等数字化多跨应用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依托省市场监管局23个数字化改革拟建应用场景,寻找小切口探索创新,寻求市场监管的新突破、搭建智慧监管的新场景、突出数字化改革的新成效。以数字赋能,推进市场监管责任全面落实,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综合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是砥砺亮剑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按照“问题导向、风险管控、安全托底”工作机制,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全面梳理市场监管领域风险防控工作,坚决打击传销,妥善处置群体性消费投诉,提升源头防范水平。优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与公安、检察等部门信息共享、情报会商和联合执法机制。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围绕疫情防控、消费安全、价格收费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查办一批大案要案。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维护市场公平正义。深化互联网广告整治,完善计量强制检定工作机制,组织开展认证检测行业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违法行为,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立足“发展企业要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牵头做好市场主体培育工作,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继续做好“一站式”注销改革工作,深化企业开办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迭代升级,加强跨省通办、县域通办等业务能力建设,持续深化延时、错时、上门服务机制,开辟绿色通道,规范容错登记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做好市场主体清理工作,计划清理长期未经营等僵尸户1万余家。做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工作,突出小微企业培育库功能,强化诸暨块状经济小微企业发展。做好市场主体活力指数编制工作,开展指数分析模型,强化市场主体活力指数分析结果应用场景,真正把活力指数做成全市经济运行数据的重要指标,为全市各镇乡(街道)经济发展及块状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是加速推进知识产权发展。修订出台覆盖知识产权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引导资源向高价值创造、高效益运用和高水平保护倾斜。巩固商标品牌战略成果,全市注册商标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推进省品牌指导服务站建设,促进产业与品牌融合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提质增量工程,到2022年底,高价值发明专利突破900件,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0亿元以上,新增知识产权贯标企业10家以上。实施企业“知管家”项目工程,构建供需对接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依托“浙江知识产权在线”,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上办事“最多跑一次”。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探索“枫桥经验”在知识产权纠纷处理中的新实践。
三是精准推动质量标准提升。积极挖掘行业标杆企业和“拳头产品”,推动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单打冠军等参与标准制修订和“品字标”认证工作。以政府质量奖为重点,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和省政府质量奖,2022年培育各级政府质量奖企业5家以上,新增卓越绩效导入企业20家以上培育“品字标”企业6家以上,品牌企业和实施浙江制造标准企业销售占比达40%以上。继续抓好产品质量监管,推进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加强生产、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全市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500批次以上,确保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在96%以上,不发生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
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