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心理健康知识——解读道德经(三)

2022-04-12 08:5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五人民医院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章说世人常善争名逐利,老子却继续教化君主实行无为之治。世间名利皆为虚妄,人以隋珠为重宝,以之投雀,则飞而去之。财色名食,本无可欲,但是世人却趋之若鹜,都是人心妄想思虑之过。所以圣人之治,首先要断人的虚妄之心,不以名利为标榜,是谓虚其心。其后是民安饱自足,心无外慕,是谓实其腹。世人鸡鸣而起,是为了利和名,这是志强的表现。所以君主在上则以清净自居,不用名利诱导百姓,则世人安居饱腹,自绝贪欲,就不会去争抢,是谓弱其志。百姓恬淡生活,挖井饮水,种田自足,自食其力,是谓强其骨。不让百姓有分别心,不去倡导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百姓自然不会有欲望。纵使有个别心存妄想者,但是不足与大环境相抗衡。无为,则无不治。这六个字,在道德经中出现过多次,也是全文核心思想,君主如果顺应“道的本体去管理子民,就不会有管理不好的国家。

本章的治国理论,其实自古至今是有非常大的争议的,比如“虚其心”,使民众心中没有过高的愿望;“实其腹”,要让民众吃饱饭,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弱其志”,削弱他们的意志,便于管理;“强其骨”,使他们有一副强壮的体格。“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要坚持让民众做到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些都有着浓重的道家教条主义思想。可站在战国时期的政局混乱和奴隶制时代的阶级背景来分析,旧的时代尚未结束,新的时代尚未到来,老子希望列国中的某国应当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才能从容面对复杂的大环境。不管怎样,老子从两个层面来论述,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不贵难得之货”是从物质方面讲的,在奴隶制社会,贵族享受着分封制带来的利益,经济规律没有明显作用,贵族奢靡的生活只会引起前途无望的底层民众的怨恨,从而引发民众成为啸聚山林的盗寇。所以节制生活,减少贫富对立情绪,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

“不见可欲”是从精神方面讲的。战国时期盛行养士之风,齐国孟尝君门客三千,凡有一技之长者,甚至鸡鸣狗盗之能都被作为门客供养,一旦不劳而获蔚然成风,人的欲望就会被无限放大,造成民心不稳,社会根基就会动摇。春秋战国烽烟四起,社会变革加剧,也成就了思想大解放,老子并不是看不到积极的一面,但他更希望社会能稳定下来,使老百姓能安居乐业。

放眼现在,祖国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向前,精神文明、国民的心理健康都与社会安定团结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都是其中的体现。中国已经不是老子所在的时代,需要禁锢人民的思想、知识来达到治国安国的目的。现在需要人人有思想、有知识,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养,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贡献力量。

心理咨询热线:0575-87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