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心理健康知识——解读道德经(五)

2022-05-18 13:5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五人民医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初读第五章的时候,我觉得表达的意思有些偏激,亦或者老子也对当时现实不满地描述?天地没有仁爱可言,把万事万物都当成了刍狗,什么是刍狗?其实刍狗是古代人用草扎起来用来祭祀的狗,祭祀前人们为刍狗披红带绿,由专门的信徒当宝贝般捧着,尊敬有加。然而,当祭祀结束,刍狗便被丢弃,任由风吹雨打,万众践踏。这样的天地是不是很高傲,很冷酷呢?但是在细读后,又品出了另一层意思,这天地啊,无论刍狗是在供奉之前,还是之后,是刍狗还是刍狗,便不得真狗。人们对刍狗所有的尊敬、践踏都是人心的关系,天地还是一视同仁,用流行的话说,“变的是人心”。

天地生养万物的大道,不是出于仁义。天地生万物,是自然而生,一气使然。天地也能杀死万物,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万物生而平等,一根杂草和一根小麦从天道的角度并无差别,没有对谁偏爱,只有人心才生私欲,分出好坏,标榜仁爱。明白了这个原理,便可知真正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所作所为,自视为理所当为,义所当为的事,便自然而然地做了。并不一定因为我要仁爱于世人,或我要爱护于你,才肯去做。如果圣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自我,已非大公。之前,我对何为公益提出过看法,公益能与个人利益挂钩,名人做公益,许多社会团体做公益,都有私欲,不是为名就是为利,这不是公益,只是交易罢了。真正的公益,应该融入生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何必刻意为之呢?这不正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诠释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万物的造化生灭,都是乘虚而来,还虚而去。它空虚而永不会枯竭,越鼓动就越能形成风。表面看来,风箱是被人为控制的,但看其本质,风箱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它始终以“中轴”为基准转动,从不会跳出它所固有的规律之外。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颁布的政令越多,反而更加使人迷惑,倒不如守于心中,保持虚静。治理国家不需要太多法令,让百姓在其规律之内自行发展,反而会使政治更加清明,管理更加简单。天地和圣人都是公平公正的,一切随其自然,不会偏爱谁,也不会惩罚谁。

仁是人们心中情感的倾向,而不仁才是世间道的真正公平。

心理咨询热线:0575-87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