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哪些因素可以使老百姓感染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我们可以来看两个官方的定义,一是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的方式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二是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法》也对食源性疾病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就是指食品中的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在这里,食物中毒其实是一种习惯用法,指那些急性、亚急性的食源性疾病,现在基本都用“食源性疾病”这个概念替代了。从世界卫生组织和《食品安全法》这两个定义不难看出,通俗地讲,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来的疾病,当我们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或者食品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时候,就会让我们导致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这里说到感染性,感染性主要指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比如细菌、病毒、寄生虫,中毒性食源性疾病主要是指生物性毒素、化学性毒物污染,或者是含有天然性毒物的食品引起的疾病。 其实,食源性疾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疾病,它一直伴随着人类了历史和文明。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这样的描述,“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里的疾病很多就是生物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发布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制定了我国食源性疾病名录,将食源性疾病按照致病因子分成六大类,第一大类是细菌,这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致病因子,在我们国家最常见的是两个细菌,一个是沙门氏菌,一个是副溶血性弧菌;第二类是病毒,比如到了春季、冬季高发的诺如病毒;第三类是寄生虫,比如肝吸虫、绦虫等;第四类是化学性因素,在我们国家化学性因素的食源性疾病里主要是亚硝酸盐和农药为主;第五类是有毒动植物,主要是未煮熟的菜豆、河鲀鱼等。最后一类是真菌性的,引起我国食源性疾病死亡人数最多的就是大型真菌、毒蘑菇。
针对以上致病因子,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始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体系和框架,将被动报告和主动监测相结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涵盖散发病例、暴发事件、人群调查和细菌分型的综合监测网络,我们国家的相关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都参与到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中。监测数据分析研判在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健康宣教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来源:国家卫健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