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健康:世界卒中日
世界卒中日的由来:2004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5届世界卒中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经病学专家代表发表一份宣言,呼吁设立"世界卒中日"。"世界卒中日"是由世界卒中组织(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呼吁设立的,是为了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
世界卒中日就是在每年的10月29日。卒中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是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疾病,被称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生活的“头号杀手”。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患者得病后的治疗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
2023年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宣传主题是“卒中识别早,救治效果好!”;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将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定为“一起行动,战胜卒中”;中国卒中学会发布宣传主题和口号“卒中:重在预防”。约90%的卒中是可以避免的。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加强宣传旨在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卒中、重视预防。通过世界卒中日主题宣传活动,为提高居民脑卒中防控意识,倡导脑卒中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脑卒中防治知识等信息传播可及性,有效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家庭和自我防护意识。
卒中简介: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学名,俗称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很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临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以猝然昏迷、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卒中发生后的常见症状包括:协调和平衡能力丧失导致行走困难或摔倒,视力下降看不清楚,丧失意识无法控制地抽搐,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无法正常说话或理解他人语言意思,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等。当大脑缺血超过3小时,脑细胞将出现不可逆的损害,最终导致昏迷、残疾、植物人,甚至死亡。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失去相应的大脑功能,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患者的80%。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供血动脉破裂,血液进入脑内和脑组织间隙中,导致脑细胞得不到正常氧气、营养供应而死亡,一旦发生,极为凶险。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关注年轻人的卒中风险尤其重要。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卒中330万人,每年因卒中死亡154万人,卒中存活者中约有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约75%丧失劳动能力,40%是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给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卒中是威胁健康生活的“头号杀手”。
房颤就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极大隐患,房颤是怎么引发脑卒中的?在正常情况下,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协调一致的,但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大幅下降,心脏内的血液形成涡流,导致血栓形成。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堵塞在血管的狭窄处,堵塞会阻断供血,从而导致脑血管栓塞,引发脑卒中。所以说,房颤是因,脑卒中是果。有研究指出,15%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引发的卒中30天内的死亡率可以达到25%,一年内的死亡率则高达50%,卒中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卒中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据数据统计,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约34.2/1000人年,是无房颤人群的3-5倍。由此可见,房颤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比其他原因引起的卒中更加可怕。规范抗凝治疗是目前预防房颤脑卒中的有效措施,另有循证医学证据证实联合稳心颗粒可以有效治疗房颤。
脑卒中的预防要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防治脑卒中。(来源:绍兴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