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性护理措施

2023-11-03 08:2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

一、产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解剖因素

女性盆腔的静脉十分密集,吻合成丛,血容量丰富,而静脉管壁较薄,无有力支持组织,从而导致盆腔血流相对缓慢。这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所不可忽略的一大因素。

2.长时间卧床

产科手术后,患者由于麻醉、疼痛以及术后恢复的需求,必须保持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而长时间卧床,则会导致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减缓,血液于静脉内瘀滞,导致细胞积聚,在向内皮细胞以及基底膜移动过程之中造成内皮损伤,引发血栓。

3.止血药物及输液过快

产科术后可能需要用到止血药物,而止血药物的使用无疑会对患者血液黏度产生影响,提高了血栓发生的可能。除此以外,输液过快,使得循环血量高于回流负荷,导致静脉回流减缓,假如患者静脉瓣膜异常,则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

4.孕妇因素

孕妇在妊娠期雌性激素会大幅升高,使孕妇的凝血系统产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为日后胎盘剥离创造有利条件,不过凡事有利有弊,这种变化同时也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机会。

5.血液淤滞

处于妊娠期的妇女,子宫会对下腔静脉、髂静脉产生压迫,导致产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发血流淤滞的现象。产妇在分娩时,会对其盆腔静脉造成伤害,提高血栓发生的可能,而孕激素会导致产妇平滑肌张力降低,致使血液流速减缓,进一步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6.其他因素

包括肿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等均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因素。此外,由于实施产科手术前,禁食以及肠道准备等工作,都会导致患者血液浓缩,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手术过程之中,穿刺下肢静脉,可能会伤及静脉壁,使患者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加之麻醉、手术时间过长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大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因素之中,口服避孕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其中环丙孕酮类避孕药的风险更大,尤其值得关注。

二、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措施

1.健康宣教

加强术前健康教育无疑是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有效方法。护理人员可详细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使患者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提高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视,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工作。叮嘱患者术后应当及早投入到活动之中,同时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适度活动。

2.围术期预防措施

加强术前全面检查,将可能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予以逐一排查。术中操作保持轻柔,防止对患者组织造成损伤或压迫血管;对于部分手术创伤面积较大的患者,待止血结束后,应当慎用止血药物。术后,尽可能减少对患者局部以及远端血管的损伤,减少在同一静脉进行穿刺的次数,降低对患者静脉内膜所造成的损伤。

3.术后监护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需秉持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的基本原则,对于部分高危患者尤其需要加强监护。护理人员可于术后对患者的下肢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如察觉患者下肢存在疼痛、肿胀、低温、发白等症状时,应当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机械物理性预防

妇产科手术后,患者肢体活动会大幅减少,因此可通过机械物理性预防措施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较为常用的手段包括弹力袜、机械加压装置以及适度运动等。

5.出院指导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于术后半月内发生,因此,患者出院后也应注重日常运动,视自身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不可长期卧床。如在恢复过程之中察觉异常,应当及时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