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 信息公告 > 工作信息
追寻伟人足迹 ——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红色研学行
发布日期:2023-11-03 10:02 浏览次数:

10月27日至29日,诸暨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43名会员,赴湖南长沙,开展了为期3天的红色研学活动。参加活动的新研会会员平均年龄65岁,这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会员,在红旗下长大,从小受毛泽东思想熏陶,对毛泽东同志怀有深厚的感情,有几位会员尽管数次到过韶山,依然欣然报名。

研学活动的第一站是被誉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曾寓居于此的半学斋,深受“实事求是”校训校风的醉陶,他不但身体力行“实事求是”,更是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现的根本途径。会员们驻足在高悬讲堂上的匾额前,不仅感受到了岳麓书院千年弦歌贯古今的文化底蕴,更深深地领悟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渊源。

转过岳麓书院,便来到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的爱晚亭,该亭系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亭名出自杜牧的“停车爱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 1913年到1923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工作期间,曾多次携挚友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人在爱晚亭纵谈时局,探求真理。1952年重建时,毛泽东主席应时任湖南大学校长李达函邀而欣然题写“爱晚亭”亭匾。远眺这个被古木半掩、红底鎏金题字的精致亭子,仿佛看到了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伴们“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向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的鲜活场景。


橘子洲头,1925年毛泽东同志故地重游时,壮怀激烈地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充分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乐观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 长沙》,在参加研学活动会员们成长的年代时早巳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如今,伫立在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艺术铜像前,面对奔腾不息的湘江,重新吟诵这首诗,依然感到激情澎湃、心潮荡漾。

  当旅游大巴载着我们奔向韶山时,”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熟悉的旋律瞬间在耳边响起。来到毛泽东广场,只见一座10.1米高的毛主席铜像巍然矗立,主席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广场上,人潮涌动,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全国各地赶来瞻仰。参加红色研学活动的诸暨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会员们,在这里举行了敬献花篮仪式,二名身着白衣黑裤的花篮手抬着花篮在前,其余四人一行,排着整齐的方阵,踏着坚定的步伐,紧紧跟随花篮手,向毛主席铜像敬献了花篮,深情地三鞠躬后,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围着铜像绕行一周,之后在铜像前合影留念。

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瞻仰毛泽东同志的成长地,是会员们共同的心愿。尽管故居前人流如织,参观队伍蜿蜒不绝,须排队3小时以上,但几位年逾七旬的老同志,硬是坚持了下来。他们是这样说的,毛主席的一家有6位亲人献身中国革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毛主席和他领导的革命前辈英勇奋斗换来的,他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我们永远缅怀敬仰他。

随后,还参观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的,位于滴水洞的毛泽东主席的临时办公地。

三天的红色研学活动,既是一堂生动的红色政教课,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我们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会员们纷纷表示,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更好地宣讲好红色的革命故事、宣传好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永葆赓续,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章可萍)

信息来源: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