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与引导孩子的厌学情绪
小芳原本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孩子。一直以来成绩名列前茅,父母寄予厚望,亲戚朋友都拿小芳作为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但是小芳升入初三后,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动力,从每周一不去学校,发展到天天待在家里。家长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小芳像吃了秤砣铁了心,无论家长如何威逼利诱,老师如何苦口婆心,小芳坚决不去学校,只能辍学在家。
厌学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心身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厌学绝不是个例,甚至成了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有许多,比如孩子心智不够成熟不能理性对待学习、考试,无法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这种心智不成熟表现在孩子过分情绪化、灾难化以及全或无的内心冲突,情绪容易波动易怒,如果成绩不好便会极度自责、自卑,认为一次失败就是永久的失败,对自己全盘否定,于是进入摆烂状态。
另一个原因是不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有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但对于学习始终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目的和意义,这时孩子便会对繁重的学习失去动力,甚至厌恶。如同一个在荒岛上的人,为了能吃到鱼,每天收集岛上的藤蔓编制渔网,但是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个人发现荒岛的周围从未出现过鱼,那他对于编织渔网的工作也就失去了动力,直至完全放弃。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混乱,放学回家家长都急着催促赶紧做作业,赶紧复习功课的孩子,出现厌学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原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同吃喜欢吃的食物,让人愉悦和享受,但如果,你每天每餐都吃同一样食物,你也会对这种食物感觉厌烦,何况我们的孩子呢?孩子在学校,在课堂上是学生,为了知识的积累,完成学生这个角色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不过在家里,孩子是父母的儿子、女儿,是爷爷奶奶的孙子、孙女,或是弟弟、妹妹、哥哥、姐姐。进门就让孩子做作业,复习功课,说明在家庭中,父母给孩子的角色定位还是学生,没能够及时的转换,久而久之孩子对于学生这个角色感到厌烦,从而讨厌这个角色应该完成的任务,即讨厌学习。
对于厌学,家长的处理一定要合情合理,并审时度势。
首先,面对孩子厌学在家,必须停止指责,思考孩子厌学行为背后,其实是对家庭归宿感与安全感的认可。孩子受到了委屈挫折,遇到难以逾越的痛苦悲伤,能回到家庭中,企望在家庭中得到庇护,进行疗伤。家长要庆幸,这是孩子真的需要休养了,他的所有精力所有能量已经耗尽,如果还在学习环境中继续坚持,那真的可能出现严重问题。因此,此时的家长要停止指责,倾听并鼓励孩子倾诉,孩子在倾诉的过程中,慢慢卸载负面的内容,这给后面重新安装积极应用腾出了必要的空间。在倾听过程中家长需要认同,站在孩子的角度,认同孩子的情感,比如“妈妈很理解你当时的感受,真的很难受。”“爸爸也感受到了你的委屈。”在不参加学习的时间里,父母要充分陪伴,把这次的事情看作是一次提升亲子关系的契机,不妨一起去旅游,完成一次约定的娱乐,一起看看电影,一同参加体育运动,努力和孩子形成战略同盟关系。有了上面的铺垫,接着我们需要直面问题,商量对策,共同应对。在适当的时候,和孩子谈学习的事情,支持孩子,比如“你需要爸爸怎么做,尽管告诉爸爸。”“需要妈妈和老师沟通吗?”“如果还没有调整好,妈妈支持你再休息一段时间。”辍学在家的孩子父母,要牢记,家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千万不要成为逼疯的港湾。
当然大多时候孩子出现的仅仅是厌学情绪,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学习的态度。有必要和孩子聊一聊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尽量引导建立孩子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认同家长的观点。只要让孩子始终见到周围有鱼,才会坚持不懈去编织手里的网,哪怕偶然的懈怠也不会影响最终渔网的成型。孩子放学回家,再也不要第一时间催促做作业、复习功课,应该让孩子回到家庭角色,承担家庭责任,可以一起搞搞家务,参与家庭活动,大事小事一定要孩子参加讨论,孩子有家的归宿感,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对孩子全面成长,理性看待问题,问题的解决能力都会提升。从而帮助解决孩子不够成熟理智,难以直面挫折失败的问题。
学习过程都会遇到挫折失败,面对挫折失败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克服厌学,大环境无法改变,那么就帮助孩子适应环境,遵守游戏规则,强化自我。家长朋友,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