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6002020/2023-149295 | 主题分类: |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其他 |
---|---|---|---|
发布机构: | 市文广旅游局 | 成文日期: | 2023-07-10 |
关于印发诸暨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级有关部门:
现将《诸暨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2023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诸暨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办公室
诸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代章)
2023年5月24日
诸暨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2023年工作要点
根据《诸暨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诸政办发〔2023〕19号)文件精神,特制定诸暨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2023年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对标“两个先行”,聚力“两放三争”,紧扣打造长三角健康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诸暨实践贡献文旅力量。
二、主要目标
到2023年底,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5%;重点推进文化和旅游投资“双百”计划(2 个在建实施类重大项目),全市文化和旅游项目累计投资超52亿元,争创省级、绍兴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各 1 个,推进培育省金3A景区村庄1家。全市接待游客4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全域旅游人次增速和旅游总收入增速同比增长12%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县域文化标识打造行动
1.推动文化标识培育工程。深化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运用解码成果推进首批浙江省文化标识西施文化的高效率转化、高水平应用、高质量发展,培育省级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利用创新项目1个以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培育提升专题博物馆2家、建设乡村博物馆5家以上。实施文化场馆景区化建设计划,建设1家博物馆A级景区。(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委宣传部、市文旅集团、相关镇乡<街道>)
2.推动文化遗产唤醒工程。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主动”的工作机制,每年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不少于10只。推动非遗资源活化利用,加强西路乱弹、草塔抖狮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利用,宣传推广非遗旅游线路2条;培育非遗展演项目1个、非遗体验点2个、非遗工坊10个。(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相关镇乡<街道>)
(二)实施重大项目牵引行动
1.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民生实事项目,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数量,高质量建成“市有四馆一院、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礼堂、居有文化家园、小区有文化客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新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91个、文化驿站1家、城市书房9家。(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游局、各镇乡<街道>)
2.谋好重大文旅项目计划。坚持项目为王,做好省文化和旅游投资“双百”计划和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推进西施故里“一江两岸”文化旅游项目、诸暨市文化产业中心投资建设项目、五泄景区提升改造工程等一批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完成投资52亿元以上。推进“千项万亿”工程文旅重大项目(诸暨市文化产业中心投资建设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开发委、市高湖建管办、市文旅集团)
(三)实施文旅产业拓展行动
1.做精做优产旅融合。以文化元素为核心、旅游消费为导向、业态升级为手段,加强“文旅+”产业融合,推动米果果小镇等一批优质研学旅游基(营)地提档升级,培育具有诸暨辨识度的研学旅行品牌2个,评定市级研学旅游基地营地1家以上。深化产旅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培育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家。(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教体局、相关镇乡<街道>)
2.做活做好红色旅游。依托中共诸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陈蔡会议会址、共青团一大旧址等会址,打造红色景点,讲好红色旅游故事。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争创市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1个。(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游局、市文旅集团、相关镇乡<街道>)
3.做大做强市场主体。鼓励文旅市场主体增长,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旅游市场,提升文旅行业服务质效,培育新兴业态,打造多主体、多类型共同繁荣的多元消费业态,振兴实体经济。发展“文旅+商贸”,打造特色文化主题饭店1家;培育乡村风情等级民宿1家;培育小微企业(骨干企业、新锐企业)3家。(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实施载体能级提升行动
1.高标准推进全域创建。聚焦旅游业提档升级,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实施《诸暨市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 (2021-2025 年)》,打造“微改造、 精提升”示范点20个。(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西施故里度假区管委会、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集团、相关镇乡<街道>)
2.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以创建人文乡村为引领,深入推进万村景区化工程,坚持错位发展、梯次打造,因地制宜明确发展重点、区域特色、精品线路,做亮特色,提高每个乡村的旅游“识别度”。打造景区镇、村迭代升级2.0版,培育金3A景区村1家。指导同山镇创建浙江省5A级景区镇。培育尧舜养心谷创建国家3A级景区。(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各镇乡<街道>)
(五)实施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
1.打响百县千碗美食品牌。推动“西施家宴”提档升级,推选浙江风味——12道浣江廉味,创建绍兴市级“百县千碗”体验店3家、省级“百县千碗”体验店1家。力争打造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绍兴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开展旅游消费券发放,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提振文旅市场信心。(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文旅集团)
2.提升西施有礼文创品牌。培育“浙派好礼”,迭代升级“西施有礼”文创品牌,着眼于经典诸暨元素与潮流消费品的结合,加深文旅与珍珠、袜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推进文化变现和产品增值,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伴手礼5件(套)。(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文旅集团)
3.构建特色文化演艺品牌。优化演艺布局,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利用不同类型的空间载体,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和新型旅游演艺模式。打造“文艺星火赋美”示范点2个,全年常态化演出不少于40场。组织文化下乡100场、送书下乡2万册、送展览下乡100场,电影下乡7296场。(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文旅集团)
4.拓展多元文旅市集品牌。打响西施故里古越街、飨街·越风等文旅市集品牌,组织各类创意设计性主题市集2场。依托古越文化、西施文化、诗路文化、宋韵文化、戏曲文化等主题文化,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以及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组织策划“小而美”“小而精”的主题性文化雅集活动3场。(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文旅集团)
(六)实施对外推广交流深化行动
打响西施IP形象推广品牌。以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为导向,推出“春观湖瀑、夏乐花果、秋闻榧杏、冬来山居”全域“四季游”系列文旅活动,打造西施文化节、西施音乐节等一批品牌节会,拉动青年消费快速增长。锚定杭州、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以及香港等旅游目的地开展诸暨文旅宣传推广系列活动。围绕亚运会重要节点,开展“跟着西施游诸暨”全域旅游形象投放进杭州。组织文旅企业参加各类旅交会、旅博会和文创产品大赛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游局、市文旅集团)
(七)实施环境设施优化行动
1.推进数字赋能计划。加强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数据归集,集成“游客出行一件事”“浙里登山-移步诸暨”等子场景,完善推广“好美诸暨”小程序。积极对接“游浙里”数字化应用场景的诸暨模块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推动“旅游用车申报”系统全覆盖,从源头杜绝不规范或不合法的旅游用车“生存空间”。做好浙里文化圈的应用推广,推动数字服务延伸到文化礼堂、社区、景区等公共场所。(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大数据中心、市文旅集团、各镇乡<街道>)
2.优化文旅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文化娱乐、上网服务等领域“证照分离”,持续深化“减证便民”。明确旅游新业态监管内容;加强旅游新业态项目运营和监督管理。(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发改局、市教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生态环境分局、市消防救援大队)
3.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化“名家”、文化艺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培育一批非遗传承人;开展“诸才云集伙伴计划”申报;做好越剧订单班跟踪培养,开展暑期集训;新招录一批专技人才;加大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继续做上挂下派。(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委宣传部)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体制机制。整合全市主要部门及各条线资源力量,成立诸暨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建立统筹联动协同机制,把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与各部门工作有机结合,打破行业管理边界,加强资源整合同享,调动各方力量,统筹抓好各项任务落实。高质量推进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暨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赛马评价晾晒工作。(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统计局)
(二)强化要素保障。各部门要加强工作保障,切实强化对文旅融合工作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支撑。依法保障旅游产业用地需求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土地供给。加强对重大文旅项目的支持,推动文旅领域扩大有效投资。(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广旅游局)
(三)深化氛围营造。要综合运用各类宣传载体和文化阵地,加强对文旅融合工作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各级重视、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文旅融合工作的有效做法和鲜活经验,生动反映文旅融合工作带来的新气象新成效,为诸暨文旅产业发展、文旅融合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