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清凉”攻略,助您放“夏”烦恼

2023-08-07 13:4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五人民医院

近期,想必大家第一个感受就是——热!热!热!从南到北,全国各地陆续进入 “烧烤”模式,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甚至超过了40℃持续高温天气势必就会带来一些健康风险,其中最大风险就是---中!暑!中暑是个什么样的疾病呢?“中暑”“职业性中暑”“热射病”等词汇又将频繁进入大众视野。热射病会导致多器官功能的衰竭,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所有人:请务必重视,做好防护措施

1、躲避烈日:上午10时到下午4时避免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尤其孩子、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时段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2、遮光防护: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防晒霜、准备充足的饮料。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身体强健的男士,也应做好上述防护措施,至少应打一把遮阳伞。

3、补充水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通常最佳饮水时间是晨起后、上午10时、下午3—4时、晚上就寝前,分别饮1杯白开水或含盐饮料(2—5升水加盐20克)。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平时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亦可补充水分。

4、增强营养:夏季饮食应遵循防暑降温、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利尿利便和益气养阴的原则,可选择清淡爽口、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汤、山楂汤、绿豆粥、荷叶粥、莲子百合粥或薄荷粥等。

5、备防暑药: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丹等。

另外,除了身体上的中暑,高温带来的另一危害也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那就是“心理中暑”。

“心理中暑”

指的是在炎热的夏季,大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如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心情低落,容易骂人等,这就是“心理中暑”,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认为,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气候变化对人的情绪明显会造成影响,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除了气温变化以外,“心理中暑”还与人的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有关。高温天气,人食欲普遍下降,加上睡眠质量差和出汗,会影响体内电解质代谢,从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让人情绪和行为出现异常。

“心理中暑”的表现:

1、情绪异常

情绪不稳定,心烦气躁,思维紊乱,爱发脾气。自己感觉头脑不清晰、内心烦热,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记忆力差。

2、认知异常

思维紊乱、记忆力下降,自觉头脑糊涂,学习效率降低、健忘。

3、行为异常

常固执地重复一些行为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也要求他人像自己一样。由于火气大,容易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闹意见,家庭矛盾增多。

如何预防“心理中暑”?

1、打造一个“心理空调机”,为心灵吹风纳凉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经常听听舒缓的轻音乐,或是静坐沉思,闭上眼睛想像森林、蓝天、大海、冰雪等令人感到凉爽的情境,打造一个“心理空调机”,为自己的心灵吹风纳凉。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切忌暴跳如雷,最好是冷静下来,暂时回避,正如俗话讲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2、有意识地保持乐观、宽容的心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力斯曾提出合理情绪疗法,并用abc来表示:a代表诱发事件;b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c则代表个体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理性信念往往导致乐观快乐的情绪,而非理性信念则容易导致悲观烦恼的情绪。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要尽可能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去理解,与他人相处尽可能以善良、宽容服人。

3、养成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在最炎热时外出,不要在封闭空间呆得过久,通过空调等降低室温,尽量增加休息时间。可以适当喝点凉茶、冷饮,特别要注意,夏季出汗多,在多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盐分,多喝些菜汤,有助于预防电解质紊乱引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特别注意:

总之,预防中暑的关键在于一个字:躲。也就是古人常说的“避暑”。因个体差异,高温、高热环境对人的伤害很难准确预估。高温下若出现以上情绪行为问题,如有时候表现为坐立难安,易被激怒,记忆力受到影响等等,是属于正常的反应。但是,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自己无法调整过来,则需要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远离不适宜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享受夏季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