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青少年预防自伤行为

2023-09-27 09:1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第二人民医院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很多患者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行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自伤人群自杀风险高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一种行为。

狭义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包括无自杀目的的自我伤害,比如对身体抓、咬、撞击、针扎、割伤、烫伤,或通过服药、喝酒、喝酒后服头孢药物等方式。

广义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既包括显性行为,比如直接身体伤害、进食障碍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危险和冒险行为等,也包括隐性行为,如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生物节律紊乱,为了报复父母不上学,或为了报复男友即使不满意关系也不分手等行为。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是自伤而非自杀,就放松了警惕。其实,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的风险是没有自伤行为人群的4倍。希望家长们重视孩子的自伤行为,面对孩子的自伤行为时,不要说“没有关系”“不会死”这样的话。

自伤人群错误性自救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伤害身体会不会疼?当然会。但很多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大多不会承认有肉体上的疼痛。因为自伤行为有心理上的意义和动机,他们想要通过身体的痛缓解心理的压力和情绪。

总体来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或意义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的管理和调节,二是人际呼唤,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理解、支持和满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1.调节情绪

有些患者通过自伤带来的身体痛苦,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内疚、焦虑,甚至是羞耻感。

2.自我惩罚

当患者没有实现父母或自己的目标时,内心可能会有自责感,于是通过伤害自己来得到个人心理上的宽慰。

3.影响人际关系

有些患者的自伤行为是为了重建人际关系,或者为了得到情感支持。他们的自伤行为试图传递给周围人这样的信息:我非常痛苦,痛苦到我只能用伤害自己来表达,希望你们可以看到并理解和支持我。或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通过自伤行为为自己呐喊,希望周围人可以尊重或满足自己的愿望。

4.标新立异

有些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是想模仿或尝试所谓的“时髦”体验。他们发现别人说这样做能缓解情绪,自己就试图尝试,比如文身体验等。

5.抗击解离状态

当人处于抑郁状态时,会感到情绪低沉,或平淡或没有什么感觉,甚至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活着。于是,有些青少年试图通过自伤,用伤痛或流血让自己感受到还在人世间存在着。

6.抵抗自杀

有些深受抑郁之苦的青少年,担心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而走上自杀的道路,就试图通过自伤的疼痛,来阻止自杀。

帮助自伤人群,五步法来干预

面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家长如何干预呢?这里推荐给家长五步法:停、看、听、想、做。

父母要停止宣泄自己的情绪,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不抱怨、不批评。

看孩子在做什么,什么情况下孩子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观察和了解孩子,然后思考:孩子面对的困难是什么?

听孩子倾诉自己面对的困难,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苦恼,确认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了解孩子想通过自伤行为实现什么?想想作为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什么帮助,能做到什么?

找到自己能帮助孩子缓解情绪的方法,坚持去做。不要冲动地想到什么就立刻做,而是要确定自己是不是可以持续地做。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健康中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