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的应对之策
随着冬季的到来,心脑血管病又进入了发病的高峰期。此类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身体,做好防寒保暖等措施,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的保护,避免寒冷的天气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
一、心脑血管疾病为何冬季高发?
1.寒冷天气
气候变冷,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冠脉血管痉挛,心脏缺血加重;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加重;下肢血管收缩、闭塞,肢体麻木、疼痛。
2.饮食未节制
冬季是“养膘”季节,进食量多,肥腻浓汤饮食(高糖、高脂、高盐),体重增加,导致血糖、血脂、血压、血液粘稠度增高。部分患者加上烟酒未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控制不佳,进而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3.运动量不足
冬季是“冬眠”季节,人们不爱动,活动量变少(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减轻体重、降低血压、扩张及改善冠脉血流、提高心脏活动耐力和心功能),各种危险因素控制不达标与心脑血管疾病增加都有关系。
4.情绪因素
冬季日晒减少,日常交际活动减少,过多居家,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甚至抑郁情绪,而不良情绪会减低抵抗力、血液黏稠,这些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5.呼吸道感染
冬季呼吸道粘膜抵抗力下降(白细胞活力下降),而居家空气流通不足,病毒细菌入侵或传染,容易感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人体出现咳嗽、发烧等应激反应,以及药物,均会导致血压增高,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呼吸道感染是心衰的第一诱发因素。
6.医从性下降
冬季一些患者对医院的顾虑(传染)和出门意愿少,低估自身疾病的风险,往往疾病早期或病情开始波动时,选择忍忍或自己处理,不及时就医,等疾病加重时才不得不上医院,延误病情。
对此,医生提醒,如果低温来临,数日以来有乏力、头晕、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频繁、剧烈、持久的情况,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要牢记下面这些法宝:
1.生活方式的坚实防线
(1)适度运动有讲究:选择阳光充足、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外出锻炼,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间,进行如快走、八段锦等运动,每次30-4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帮助身体适应寒冷环境,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引发的心脏负担过重。
(2)作息规律不熬夜:保证每天7-8小时高质量睡眠,夜晚是身体自我修复、血压稳定的黄金时段。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生物钟正常运转,减少因熬夜导致的血压异常波动和内分泌失调,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几率。
2.饮食调养的营养盾牌
(1)营养均衡搭配: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纤维的新鲜蔬果摄入,如橙子、菠菜等,有助于抗氧化、降低血脂;优质蛋白质不可或缺,适量摄取瘦肉、鱼类、豆类,减少动物油脂、高糖高盐食物,像腌制咸菜、油炸食品等,防止血管壁损伤与血压升高。
(2)水分补充要充足:冬日虽出汗少,但仍需保证每日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以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可多饮温水、淡茶,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咖啡过量。
3.防寒保暖的关键举措
(1)全身武装御寒冬:外出时务必穿戴暖和,头部戴帽,颈部围围巾,手部戴手套,脚部穿厚袜与保暖鞋,重点保护好身体末梢部位,减少热量散失,防止寒冷刺激诱发血管痉挛。
(2)室内环境宜舒适:保持室内温度在20℃左右,湿度40%-60%,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寒冷的室内会使血管收缩,而干燥空气易引发呼吸道感染,间接影响心脑血管系统,适宜的温湿度能营造舒适的小环境,减轻身体应激反应。
4.情绪管理的心灵护盾
(1)平和心态抗压力:冬季日照时间短,易使人情绪低落、焦虑烦躁,而不良情绪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催化剂”。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养花等,或与家人朋友倾诉交流,及时排解负面情绪,维持心理平衡稳定,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引发血压骤升。
(2)放松身心常冥想:每日花15-20分钟进行冥想放松练习,专注呼吸、舒缓身心,减轻神经系统紧张度,有助于调节血压、心率,增强心理韧性,让身心在寒冷季节保持宁静与和谐。
5.定期检查的预警灯塔
(1)指标监测不松懈: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关键指标,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者,至少每周测量1-2次血压,每月检测血糖、血脂,及时掌握身体状况,为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遵医嘱治疗:对于已确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严格按医嘱规律服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复诊,确保病情稳定控制,药物治疗是降低疾病发作风险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