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6002001/2024-161712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4-12-04 |
文号: | 诸政办发〔2024〕33号 |
诸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诸暨市韧性城市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相关部门,市属相关企事业单位:
《诸暨市韧性城市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诸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2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诸暨市韧性城市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力争通过3年时间,建立健全韧性制度相关体系,强化韧性建设顶层设计,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水平,强化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安全风险感知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加强社区韧性与产业韧性提升,进一步巩固“世界韧性示范城市”称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点任务
(一)实施顶层设计引领行动
1.健全韧性制度体系建设。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推进应急管理统筹的系统性、整体性,做到机制与体制协调、事权与责任一致。建立韧性城市建设组织领导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单位开展韧性城市建设。强化各单位责任体系,明确韧性建设监督管理职责,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加强韧性安全风险与隐患排查机制建设,摸清大型综合体、地下空间、养老托幼、医院学校、综合管廊等重要设施的综合防灾安全韧性与风险底数。(牵头单位:发改局、建设局;配合单位:市纪委市监委、教体局、民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商务局、应急管理局、气象局,各镇乡〈街道〉)
2.加强韧性建设顶层设计。围绕“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加快编制《诸暨市韧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防洪排涝、供水、污水、燃气及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韧性提升路径。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可快速恢复”的思路,构建安全韧性、弹性适应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配置应急避难场所等应急空间和场地。加快形成既对标国际标准又适合全国推广的《韧性示范城市建设导则》,协同推进不同领域韧性建设配套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牵头单位:建设局;配合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分局,各镇乡〈街道〉)
(二)实施设施韧性夯实行动
1.加强流域防洪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遵循浦阳江流域“上蓄、中分、下泄”的防洪总体格局,并根据《浦阳江流域中上游蓄滞洪工程调整专项规划》,通过“加强上蓄、 优化中分”等措施,提升流域整体防洪减灾能力,加快推进安华水库扩容提升工程、同山分洪调蓄工程,提升上蓄能力。加快推进高湖蓄滞洪区现代化改造,优化分洪规模和启用标准。围绕浦阳江一干五支,形成城市防洪闭合圈,加快推进浦阳江治理三期工程、浦阳江综合治理工程,根据诸暨市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加快推进五大支流治理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动态实施病险水库山塘治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工程洪水拦蓄能力,充分发挥水库山塘的防洪功能。有序推进渠系整治,优化城市排涝骨干(河渠)布局,实现互联互通。(牵头单位:水利局;配合单位:建设局、高湖建管办,相关镇乡〈街道〉)
2.加强城市内涝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修编《诸暨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按照“上分、中疏、下排”原则逐步完善排水基础设施。实施城东山水截流工程和潭头电排站配套渠系新建工程,解决山水和客水汇流问题;实施城北路、友谊渠、通天渠及其支渠(暨东路、苎萝东路)等行洪通道的清淤改造工作,疏通排水通道,提升过水能力;配套实施大侣湖电排站新建工程,提升排水能力。到2026年底,共计新建电排站1座、雨水管渠2.5公里,改建雨水管渠10公里,清淤管网1000公里。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全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目标。(牵头单位:建设局;配合单位:水利局、开发委、建设集团)
3.加强地下管线设施韧性提升。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设施方案编制,按照因地、因时、因势原则,城市新区多类型地下管廊与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老(旧)城区结合城市更新、市政道路改扩建、地下主要管线改造、地下空间及轨道交通建设等项目同步谋划开展多类型地下管廊建设。优先谋划高湖、城北、科技城片区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重点在已成熟应用的微型管廊(弱电管线)基础上,探索使用同时容纳电力(10kV)、弱电管线和管径小于DN800的给水管、再生水管、污水压力管等小型管廊。(牵头单位:建设局;配合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委、高湖建管办、科技城建管办、相关国有平台公司)
4.加强供水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优化供水设施,淘汰一些原水不达标或者老旧的小型水厂。按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的原则最大限度延伸城市供水管网,配套建设DN110以上供水管道15公里,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实现城乡同质。建立健全应急备用供水体系,完成城南、城北、东白湖三厂联调测试工作,确保原水供应安全稳定;加强专管巡视、供水调度、设备检修和查漏抢修,提高供水安全。有序开展城乡供水管网改造,降低原水输水损失率和制成水供水管网漏损率。(牵头单位:建设局;配合单位:水务集团)
5.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加快建设与完善污水管网,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继续推进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其他污染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拓展城东、城南、高湖片区的污水收集管网,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和污水全收集,配套建设DN300以上的污水管道30公里。持续推进低进厂浓度城镇污水处理厂“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稳步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效能,完成海东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改造。推广“厂站网”一体化运维机制,对城镇建成区范围内污水管网(含提升泵站等附属设施)开展隐患排查。依据设施使用年限、材质、存在缺陷、运行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等。2024年底前,完成70%城镇建成区内的污水管网排查及综合评估工作。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城镇建成区内污水管网排查及综合评估工作,形成污水管网设施问题数据库。在2024、2025年底前,城镇建成区内的污水管网改造进度分别达到50%、70%。2027年底前,基本完成问题管网改造。(牵头单位:建设局、生态环境分局、综合执法局;配合单位:开发委、建设集团、水务集团,各镇乡〈街道〉)
6.加强燃气供应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提升燃气供应保障水平,新建中压燃气管道15公里,完善输配系统建设,确保管线互为保障、互联互通。提升燃气安全管理水平,强化管道燃气系统老旧管网检测、燃气设施占压、燃气管网非法开挖等整治,利用物联网等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发改局、建设局;配合单位:应急管理局)
7.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形成“一轴五张网”总体通道布局。加快形成以快速路网为骨架、主次干路网为主体、支路网为补充的衔接便捷、运转高效的城市路网体系,注重“高快结合”,规划实现诸义高速、柯诸高速及各融杭道路与二环快速路衔接。提升道路桥梁隧道管理水平,完成全市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升级工作。健全城市桥梁隧道防灾及安全监测系统平台建设,对特大型桥梁、特殊结构桥梁、运行状况差的中小桥集群以及城市隧道进行监测。(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局、建设局;配合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8.加强供电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加快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主网供电能力,降低电网损耗,改进电能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完善供电网络结构,逐步形成以大电网为依托,以区域内小型发电厂为补充的供电网络体系。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灵活可靠、经济高效、高度智能、多元化接入的现代化配电网。(牵头单位:发改局、供电局;配合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三)实施管理韧性提升行动
1.强化韧性感知体系建设。健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实现江河洪水、山洪、台风、暴雨、内涝、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和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等事故风险的实时综合监测。加强灾害性天气、高影响天气预报,打造县级大气超级站,推广应用“风雨哨兵”气象防灾智慧叫应系统。建立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风险指标和阈值,提升城市供水供能、防洪排涝、交通出行等气象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应急管理局、气象局,配合单位:水利局、建设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运输局、发改局、供电局、消防救援局、生态环境分局、水务集团)
2.加快平台监管体系建设。整合诸暨各领域已建或拟建的数字化管控系统,完成“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结合韧性评估框架,推进韧性评估、风险识别、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应急响应等功能建设,优化完善综合管理平台功能,实现防洪排涝、供水、污水、燃气、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的“韧性安全监管一张图”。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助力实现诸暨韧性城市建设的智慧管理。(牵头单位:建设局、应急管理局、气象局、大数据中心;配合单位:水利局、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分局、相关国有平台公司)
3.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城市多灾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各单位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强化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基础,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支撑,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优化防灾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加强应急疏散救援通道建设。(牵头单位:应急管理局;配合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气象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消防救援局、建设局,各镇乡〈街道〉)
(四)实施社会韧性巩固行动
1.推进社区韧性提升。制定社区基层标准的防灾减灾相关业务流程规范和管理制度,提升社区应急管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效提高基层灾害防御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健全“15分钟应急消防救援圈”,实现组织健全完善、责任全面落实、风险精密智控、救援高效有序、灾后恢复迅速、运行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救援体系。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韧性社区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牵头单位:应急管理局;配合单位:消防救援局,各镇乡〈街道〉)
2.推进产业韧性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筹划韧性安全发展的项目清单,通过项目建设投入拉动韧性安全领域招商引资,建设具有全国示范效应和影响力的“韧性安全产业园区”,借助全国韧性安全发展大趋势发展诸暨新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先进、韧性、安全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牵头单位:发改局、经信局;配合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科技局)
二、保障措施
各相关单位要强化组织领导和协同配合,建立健全与韧性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救灾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和推进时序,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同时要注重韧性安全与防灾减灾救灾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以强有力的社会韧性助推韧性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