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司法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2024-02-01 10:4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司法局(行政复议局)

今年来,诸暨市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跟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决策部署,以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为着力点,以“枫桥经验”60周年为切入点,聚焦重点找准抓手,补短强弱打造亮点,依法履行司法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现将诸暨市司法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如下:

一、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党建引领,扎实推进队伍建设

一是建强干部队伍。持续加强司法行政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坚持“领导带头学、机关集中学、干部交流学”的学习模式,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截至目前已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学习10次,领导上党课4次,司法行政干部集中学习公共法律知识3次。扎实开展司法行政队伍纪律作风提升专项行动,重点关注司法行政干部“八小时内”工作作风和“八小时外”生活作风,累计开展警示教育3次,廉政谈话96人次,暖心家访88人次。二是规范法律服务队伍。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加大法律服务行业党组织的建设力度,通过参加主题春训、专题党课、党建品牌创建、实地寻迹溯源等方式,加强律师队伍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增强党性意识。开展法律服务行业纪律作风提升专项行动,制定下发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开展专题学习、警示教育、主题讨论、道德纪律培训等活动。通过开展中青年骨干律师研修班、涉外业务培训会等活动,抓好法律服务队伍综合能力,截止目前,共举办10次专题业务学习会,3次线上业务学习会。三是培优人民调解队伍。坚持人民调解员队伍专职化建设,制定出台全省首个《诸暨市诉前纠纷专职人民调解员(退休)选聘管理办法》,选聘公检法司退休干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退休“老专家”27名,截止目前已调解案件5017件,涉案金额达9.55亿元。充分发挥调解专家示范引领作用,启动首届人民调解“青蓝相承 携手共进”传帮带活动,推选出12名调解老专家和45名年轻调解员结对,形成“导师”与“学员”之间互学互帮双向机制。

(二)优化协同,多元提升法治效能

一是做优审查质效提升。推进镇乡(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聚焦机制建设、机构运营和结果晾晒,积极探索涉土涉房败诉案件频发的重点领域,打造多跨领域的县级合法性审查中心和“1+3+N”镇级审查中心架构,实现前端治理、中端协同、末端监督的“全流程+模板化”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今年来,累计审查重点领域案件10件,涉及金额2000余万元;全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实现“零纠错”;全市23个镇乡皆已建立合法性审查队伍,累计审查各类涉法事项3749件。二是做实行政争议化解。联合法院、市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市级职能部门、属地镇乡(街道)等多元力量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争议。优化升级府院联动,协同开展重点案件分析研判会商,坚持败诉风险案件行政首长负责制,创新出台市领导包案化解高败诉风险行政诉讼案件机制,由分管市领导亲自领办重点案件。截至目前共化解中高败诉风险案件47件,前期由市领导包案化解的7件高败诉风险案件已全部成功。三是做强行政执法监督。聚焦“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进、交通道路安全和运输执法、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等中心重点工作,通过线索摸排、案卷评查、会商研究、走访检查等形式,交办并整改问题556个;持续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开展涉企执法“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综合行政执法着装规范管理、行政处罚决定公开、行政执法检查与处罚衔接等专项监督5次,发现并交办导向性问题15个,印发通报4期。

(三)法治护航,全力保障护企优商。

一是构建预防性产业合规。聚焦重点产业合规新探索。印发《诸暨市袜业产业合规工作方案》,统筹9大行业主管部门、工商联、袜业协会和大唐街道3个产业密切联系单位、N个政府法律顾问,组建“9+3+N”产业合规编制小组,摸排袜业企业经营全流程中的9大高发行政监管风险领域,梳理形成47个行政高频风险点,7个民商事纠纷风险点,18种行政监管容错情形;编制《诸暨市袜业产业合规指引》,阐述违法风险点并提出合规建议,引导企业参照执行。二是聚焦涉矫企业新发展。开展“情暖矫正 法护营商”专项行动,通过“细致摸排+入户交流”,对社区矫正对象涉企情况大摸底,建立涵盖涉矫企业基本信息等内容的信息库,精准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现状,截至目前共开展入企座谈12次,调研6次,排摸人员186人次。针对部分镇街块状经济发达、涉企矫正对象多、外出营商需求频繁的情况,出台“提前报备、联审快批、政府背书、双向监管”工作机制,截至目前,累计外出快速请假审批46人次,助推完成签约项目超4000余万元。三是优化全覆盖法律服务。开展“律护营商·法助共富”行动,与市工商联、市浣江亲清企业联盟促进会和绍兴律协诸暨分会开展协作,吸纳市工商联所属的5家商会进入市场主体法律顾问网格,构建商会、企业全覆盖的法律服务网络截止目前,共摸排企业3.8万余家,解决法律问题5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4.3万余人次。开展企业清患行动、法治体检等上门组团式法律服务,推送资料1.7万余册,法治宣传1000余场次,参与排查涉企矛盾纠纷数401件,撰写法治体检报告523份。

(四)源头发力,合力筑牢维稳屏障

一是深化基层诉源治理。在绍兴市率先制定出台《关于深化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分类分流化解的实施细则》,开设“一站式”纠纷综合受理窗口,实现“一窗受理、自动流转”,按照“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要求,探索创新诉前纠纷“三级联动联调”机制,打造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构建以市社会治理中心为核心,530家市镇村三级调委会为基础,140家企事业单位调委会、16家行专调委会为骨干,品牌调解、律师调解、商事调解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的调解体系。二是组团服务“三改一拆”。与绍兴律协诸暨分会组织8名专业律师组成专项法律服务团队,探索建立覆盖前端服务、集中服务、后期跟进的全周期律师组团服务模式,积极参与出台规范性指引、实行“一户一策”上门调解模式、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长效跟踪机制。今年来,累计上门服务60余次,调解、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起,帮助解决矛盾纠纷52起,成功帮助1999户完成平稳拆迁,面积101.1万平方米,提供专业法律咨询1200余人次,起草相关法律文书285份,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0余起。三是强化特殊人群管理。建立“一对一”法律顾问帮扶制效度,走访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服务需求,提供帮扶、矫务体检等法律服务,目前我市法律帮扶员配备率100%,共开展定期走访1002人次,协助解决法律问题73个,开展矫务体检67人次。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加强府校协作,打造甜品烘焙、次坞打面等技能培训品牌,目前共累计开展6场技能培训,130名社区矫正对象参与现场学习。严格社区矫正监管措施,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摸排,目前在册矫正对象1100人,五年以来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无脱管、漏管人员。

(五)全链推进,共建兜牢民生底线

一是普法宣传深入人心。充分运用“诸暨普法”微信公众号、“1963法润”直播平台等开展“一月一法”和专项普法活动,今年来,累计开展主题宣讲、法律咨询等活动1500余场次,覆盖人群达40余万。开展“争当法律明白人共谱枫桥经验曲”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2023年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省级12家、绍兴市级64家。二是法律援助提质扩面。建立健全行政诉讼与法律援助对接机制,与市人民法院联合出台绍兴首个涵盖行政诉讼法律援助范围、工作衔接机制、援助工作保障以及组织领导等内容的《关于推进行政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力落实“法律援助市域内100%通办”。纵深推进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提升,出台《诸暨市“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法律援助人员队伍重组和业务培训,严格落实“一案一评”和“首案必评”制度。三是公证服务便民利企。以公证“最多跑一次”和高频事项“全省通办”为基础,优化发放一次性告知清单、部分业务线上申请、上门办证等服务,将公证服务延伸至三改一拆、企业复工复产、知识产权保护、房市管理、法院执行等重点领域,今年累计“最多跑一次”办证量共计2936件,“最多跑一次”率达75.26%。深化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协助参与执行文书送达、终本执行以及案卷质检等工作,配合市人民法院完成终本案件质量核查、实地调查及其他辅助性事务共计7853件,刑事涉财案件尽职调查6件。利用“暨阳法顾”小程序,开辟当事人线上提交材料、公证人员在线审核、现场公证预约时间等服务,有效提高公证效能。

二、存在问题

(一)省级“枫桥式”司法所改造提升有待进一步加强。截至目前,我市目前仅有枫桥、店口、浣东创成省级“枫桥式”司法所,创建开始较晚、进展较慢的问题日渐明显,且部分司法所的硬件条件仍然较差,人员配置较为薄弱,建设动力不足,后续的省级“枫桥式”司法所改造升级难度增大。

(二)一审行政争议化解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我市积极通过多元力量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争议,逐年压降全市一审行政诉讼败诉率至2023年底2.21%,但一审高败诉风险行政诉讼案件数量仍有不少,行政争议化解力度仍需提升。

(三)镇乡(街道)合法性审查队伍专业性有待进一步增加。23个镇乡(街道)合法性审查队伍总体来看,合法性审查工作人员在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方面均有待提升,但基层合法性审查“力量不够、审查不精”问题仍存在。

三、2024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2024年,诸暨市司法局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紧跟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步伐,探索司法行政工作“法治+”模式,不断推进法治诸暨建设,为诸暨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新路子注入司法行政的强劲动能。

(一)深化执法司法法治领域改革。落实合法性审查事项目录清单,建立合法性审查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化审查实效、提升审查能力,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统计年报制度和行政执法监督结果运用制度,充分发挥合法性审查中心、营商环境监督服务中心作用,形成监督流程规范、协作机制健全、结果作用突出的部门协作机制,以监督闭环倒逼执法规范化提升建设。

(二)优化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行政合同签订和履行监督,将镇街重大行政合同100%纳入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审查范围,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加快建设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依法严厉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枫桥式”护企优商模式,围绕“技术、体制、机制”三个方面,从“服、防、打、治”四个维度为企业提供更多“增值式”服务;构建高效诉讼体系,深化破产事务管理制度改革。

(三)加强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加强行政诉讼案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规范行政诉讼案件报备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庭前提醒、庭后报告”制度,完善与应诉单位、法院的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和行政应诉通报考核制度。持续深化府院、府检联动,深入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落实一案一研判、一月一会商制度,有效发挥败诉风险案件预警机制作用,与法院、应诉行政机关协同推进高败诉风险行政诉讼案件的协调化解工作。

(四)聚焦矛盾纠纷诉源治理。强化调解专家库建设和品牌调解培育力度,继续大力开展品牌调解室建设,2024年计划新培育品牌调解室5家以上;开展人民调解“大比武”活动,按照行业性、专业性等类别,选新一届人民调解专家并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培训活动。持续推进“枫桥式”司法所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2024年计划新创建“枫桥式”司法所3家以上。

(五)深入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将普法工作纳入法治建设总体部署,审议和完善2024年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细化普法责任、明确普法内容、落实普法措施,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压实部门普法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打造高质量示范点,拓展法治文化阵地功能,有机结合“一月一法”与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月、宪法宣传周等主题宣传。强化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大众传媒公益普法责任,占领新兴传播阵地,持续精准普法。